时光荏苒,转眼已逾古稀,于我而言最值得回忆的莫过于军旅十七年,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莫过于入伍当年的那场病——与死神失之交臂。病魔无情人有情,我的生病经历,可谓既可怕又温馨。
那是1969年初夏,结束新兵训练,我分到贵州一个山区部队,没到半月就出现寒战、高热。开始以为是感冒,也没在意,哪知,吃了退烧药出一身大汗,浑身轻松,可一个小时不到又周身滚烫,一量体温,仍是40度以上。有时神情恍惚,连战友们背出背进都不知道。后来只好住进卫生所。屡治不愈,医生们也是束手无策。记得有一天晚上来了许多地方医生,是卫生所请当地县医院来会诊的。他们进行了体检、化验和摄片,最后结论是肺、肝、肾都有问题。按照他们制定的方案治疗,好几天仍不见好转。最后决定送重庆大医院治疗。因为驻地距火车站不远,一天晚上,医务人员轮番将我背到火车站。睡在卧铺上,如同躺在冰窟窿和蒸笼里,时冷时热,把护送的军医折腾得一夜无眠。第二天早上抵达重庆火车站,由上级单位派车把我送到七医大(后改为三医大)大坪医院。
开始住在普通病房,记得当天晚餐每人有半只烤鸭。难得的加餐,个个病人都高兴得手舞足蹈,我却连望一眼的力气都没有。据后来病友告诉我,当时我人瘦发长,面无血色,连当时非常稀罕的烤鸭都不吃,肯定凶多吉少。后来是什么时候、怎样转到急救室的,我毫无知觉。直到我清醒后,发现一个人躺在一间房子里,治疗台上摆满了盐水和药品,鼻子里插着氧气管,手脚几根管子在输液。之后还输了几次血,抽了几次胸水。后来医生告诉我,我的病,开始也是诊断不清,经过多次检查和会诊才确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败血症”,病根与我入伍前在家脚上生的那个疖肿有关。经过药敏试验,这种病菌对很多抗生素不敏感,只有“新青Ⅱ”有效。当时算是高档药了。每3个小时打一针,再加上链霉素和其他药物,每天要打十几针,臀部到处都是针眼、硬结,就像麻蜂窝似的无处下针,后来只好改在上臂注射。医生还告诉我,入院不久我就发生“感染性休克”,情况非常危险,能不能救过来他们也没把握。该病区上半年收治两例与我患相同疾病的人都死了,我之所以能活下来,医生分析,可能是我过去没有用过药,对药物还算敏感,再就是年轻、思想单纯等。想想真是后怕,算是捡回了一条小命。住院治疗45天,痊愈出院。
我住院的主管医生姓陈,是一位女大夫,40来岁,个子不高,态度和蔼可亲,说话轻声慢语,总是面带微笑,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就是她把我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她几乎天天围着我转,经常晚上到病房来看我,说,你寂寞难耐时就瞎唱唱,还把她自己学习的政治书籍拿给我解闷。当我能进食的时候,因为是吃“特食”,即下一餐吃什么,要提前半天由护士征求我的意见,记录后交到食堂。我因为来自农村,饮食单调,不知道要吃什么,护士就报许多主食和菜名供我选择,我也不知道选什么好。有一次,陈医生告诉护士:“你要把各种主副食的材料、做法,仔细给他介绍,然后再让他挑选,每顿不要重样。”这样,我就能够吃到许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美味佳肴,这无疑对我的身体恢复起到促进作用。有一次需要到一楼放射科抽胸水,电梯坏了,她和一名女护士轮流背我上下楼,看着她们满脸的汗水,我真不知道说什么好。
陈医生请理发员到病房为我理发,理完后她高兴地说:“我们小宣还蛮精神呢!”还有一次我的病情刚刚稳定,医院晚上放露天电影,她和护士用轮椅推着我去观看,中途还不时问我能不能坚持。
在我病重期间,每天都有首长模样的人到病房来看我,这么年长的军人我以前从未见过,他们都慈眉善目、温文尔雅,对我说了许多鼓励的话,特别是一位头发花白的女领导,看到护士正在给我喂早餐,她就接过去一勺一勺地喂,还给护士边讲边示范。当时我感觉她就像祖母一样亲切。
我生病是不幸的,差一点就命赴黄泉,但我又是幸运的,是军队、是那么多好人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像陈大夫那样的医务工作者,他们爱岗敬业、对技术精益求精、视病人如亲人的工作态度,是我一生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