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今日校园中学作文
文章内容页

悲喜同生的五零后//心得作品

  • 作者:心得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1-10-29 03:03:18
  • 被阅读0
  •   我是五十年代末期出生的,虽然只有两年五十年代年龄,却已坐上了五零后的末班车,也用呀呀学语的体温感触了大跃进的轰烈气氛,也和同年代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携手走过人民公社、计划经济、“文化大革命”等悲喜同生的岁月。

      现在社会上对各年代有众多不成文的说法,都说五零后是最不幸的一代,或是被沦陷的一代。林林总总大有一偏概全之势。因五零后饱受人生煎熬最大,失去的生活享受又最多。在我看来都不是子虚乌有,而是实打实的,但已有众多柳岸花明的归宿。可谓是悲喜同生、优乐兼备。现我就将那些被人们争论不休的五零后得失简述如下:

      一、长身体时恰逢粮食难关

      从1950年开始,我们新生的共和国正处在穷二白和百废待兴时期。为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家提倡“大炼钢铁”和“大办农业",但由于耕种技术落后,粮食亩产低,人均收入少。不仅如此,国家还要举全国之力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农村人口是菜饭同锅,不图吃好只要不饿,城镇居民靠吃微薄的定量粮,而且要兼带杂粮。还是孩提的五零后我们,总是缺吃少穿,闲时还要帮父母理家创收,拣破烂、摘野食便成了家常,挖蕨菜、掏鸟蛋、摸鱼捉虾贴补家的食用更是五零后孩子们的首选。

      轰轰烈烈的“大跃进",五零后孩子们,还要以少小年纪参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革命热潮,勒着裤子也要为社会主义增砖添瓦。

      1959年至1963年,我们五零后正当幼年或少年(五十年代初岀生的),正想享受“大跃进”的成果,也正盼望填饱肚子长身体时,却遇上三年自然灾害,全国粮食不丰还要还贷(苏联贷款)。工人上班都不能达到所需定量,未成年的五零后又何以足食。那时的罐罐饭,水蒸饭(二次加水蒸的饭)想必是不少人的基本饮食,凭购粮本买定量粮更是雷打不动的定律。

      很长年月里,我们五零后除读书上学外,其他重要任务就是替父母找食分忧。那时的搧(也称拾)麦巅、谷巅(农村收割时掉的稀少麦、谷穗)、摘红籽(一种野生可食的小红果),也是孩子们替家人添食的配比。拣废铜废铁,凑牙膏皮、柑桔壳,剐构皮卖钱,都是填饭肚子的另取。茅台酒厂工人在粮食难关期间,还吃过糟子饭(即烤酒第一个轮次的半熟高粱〉。

      与共和国同甘共苦的五零后,以身体艰熬为代价在脆弱成长,说是生不逢时,却又生在励炼的恰时。

      二、渴求知识时又遇“文化大革命"

      正当我们五零后摆脱了粮食难关的阴影,社会经济经历了“一大二公"后正万象复苏,准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又遇到1966年一197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运动。

      在“破四旧、立四新",“知识越多越反动”和“造反有理”的畸形年代,学校也成了政治牺牲品,优秀老师被打成了“牛鬼蛇神"教不了书,学校也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重要场所。中学生成了轰烈运动的后备军“红卫兵",疯涌着串联闹革命。“红小兵”取代了少先队照本宣科学文件,也在仿效大人们造反闹革命。我们五零后所要接受的知识被支解得七零八碎,那时的学生真是活跃了思想穷了学业。

      在十年“文革"中,我正在读小学、中学,记得老师上课教书成了摆设,连绵不断的是学文件语录,背“老三篇”是政治课的前提,还时不时的跟着大人们唱革命歌曲、游行喊口号,这都是形势造就的必须,拿红缨枪拦路人背语录则是思想红彤的特定。

      学工、学农、学解放军,在那个特殊时期是学生们雷打不动的校外政治课程,“不学数理化,照样干革命”的社会风气席卷了教学与书本。“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便成了知识被支解的神圣。那时的教科学装的都是革命与英雄,唐诗古韵和精典应用全被砍成了“封、资、修"。

      除少得不能再少的课堂读书外,学生还要到工厂、农村参加劳动,名曰接受“工人阶级领导”和“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工人宣队进学校作报告,老农民台上讲“忆苦思甜”被学校奉为神旨。还有一度时期的学跳“忠字舞",学唱样版戏都牵扯着学生们的精力。我们的五零后啊!就在这种特定时期、特殊政治气候中被“品学兼优”了,试想有多少时间有多少书可读,可谓正需长文化知识,却偏长了众多的“斗争才干"。

    【审核人:站长】

        标题:悲喜同生的五零后//心得作品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xiaoyuan/zhongxuezuowen/4447.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