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秋收的时候,常常使我想起孩童时代下田拾稻穗的许多往事来。
小时候我的故乡地处偏僻山村,海拔在两千米左右,常常在立秋过后,稻谷才能成熟。大集体打谷子的时候,我们山区的要和坝区的互换劳动。因为坝区的稻谷往往要比我们山区的要先成熟十天左右。于是我们生产队就要提前组织社员到坝区开展打谷子劳动。
那时候打谷子,对我们小孩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为啥呢?因为那时候缺穿少吃,一年当中往往要过春节或者是秋收打谷子的时候,才能吃上几顿白米饭。
大集体时候,我们生产队还没有播种杂交水稻。由于传统水稻,产量很低,每年每个社员只能分到两三百斤稻谷。那时候粮食光凭稻谷,还不够吃一年,还要吃一些红薯、洋芋、玉米、高粮……才能够度过一年的生活。
那时候,我十一二岁,往往上午读半天书,下午去稻田拾稻穗。当时没有大星期,学校是星期天放假,我们小孩就可以全天去稻田拾稻穗。
小时候家里穷,十一二岁就要学会为家分忧。父亲给我编了一个拾稻穗的竹篼。每逢星期天,我会早早的起床,背着竹篼随同打谷子的师傅一起去稻田拾稻穗。
那时候生产队也制定了关于孩子拾稻穗的条款:小孩只能在已经收割完的稻田里拾稻穗,小孩不许走在搭斗前面拾稻穗,小孩不准和自个大人一起……等等。如果小孩拾稻穗违背了这些规矩,一定会遭到生产队的处罚。我记得隔壁家的牛三娃,在拾稻穗的时候走在搭斗前面,被生产队长发现了,结果牛三娃被生产队罚款五角钱,并且没收拾到的稻穗。
当然拾稻穗也有许多技巧和方法。一要起得早,二要眼明,三要手快。因为那时候一个搭斗后面常常有两三个拾稻穗搭的小孩。如果自己眼不明手不快,往往就会被眼明手快的孩子抢先拾到谷穗。
我记得那时候,拾稻穗若是逢大太阳天,孩子们光着头,汗流浃背的热得不得了,口渴了就在稻田里用手捧一点水喝。万一热的受不了,就躺在田巴凼里洗洗澡,再继续拾稻穗。那时候孩子们只有十一二岁,个小,腿短,常常稻田里的谷桩刺得我们小孩难受。有的小孩甚至被谷桩刺痛得哭起来。我们小孩在拾稻穗的时候,常常为了一束稻穗打架争执起来。我还记得当时牛三娃和杨二毛为了争抢一束稻穗大动干戈。杨二毛气势汹汹的把牛三娃的眼睛打肿了,结果经过生产队长处理,杨二毛的父母承担牛三娃的医药费,并且向牛三娃的父母赔礼道歉。
现在回忆起来,小时候拾稻穗挺搞笑的。在拾稻穗的时候。一双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盯着前方打谷子的师傅。一旦发现打谷子师拿落一束稻穗,孩子们就会争抢起来。我说这束稻穗是我先看到的,该我的。他说这束稻穗是他先看到的,该他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大集体的时候,我们地方打谷子用的是手工收割。打谷子师傅,有的全身只穿一条短裤,有的全身只围着一块汗帕子,连屁股的肉都看得清清楚楚。女生们害羞,如果看见了围着汗帕子的打谷子师傅,那么女生们会绕道回避。我们男生厚着脸皮,不知羞耻,哈哈哈大笑。甚至还有调皮的小男孩用手触摩围着汗帕子师傅的屁股,弄得打谷子师傅嘿嘿的笑。
那时候父母鼓励我勤快点,多拾点稻穗。我牢记父母的嘱托,不分天晴下雨,放学的时候我都背竹篼去稻田拾稻穗。我是小孩当中拾稻穗最遵守规矩的一个,不走在搭斗前面,不和其他小孩争抢稻穗,我甚至还让着比我年龄小的孩子。
我的父母非常勤快,每年都在自个的自留地上种了许多黄瓜,到了打谷子的时候,黄瓜就成熟了。每当我拾稻穗的时候,常常会在自个的自留地里摘些黄瓜,拿给打谷子的师傅和拾稻穗的孩子们分享。那时候能够吃上一条香甜可口的黄瓜是很惬意的事情。
我的父亲教我一个拾稻穗的好办法,就是把打谷子师傅拴好了的稻草打开,用一块胶布掂在地上,再用双手慢慢用力柔搓稻草,这样反复操作,会把许多半成熟的稻穗脱落下来,最后再把稻草系好。虽然这个方法吃力费时,但是很有效果,收获不小。往往到打谷子师傅收工时,我会拾到一二十斤稻穗。
那时候,按照父亲教我的拾稻穗方法,拾一季稻穗,我可以拾到一两百斤。那时候的一两百斤稻穗是不简单的事情,相当于一个人的半年口粮。因此我常常得到邻居和父母亲的表扬。
回忆拾稻穗印象最深刻的是:邻居家的毛毛,当时只有八九岁,父母都是残疾人,家庭是超支困难户。毛毛个小,在稻田里跑不赢比他大的孩子们,再加上毛毛老实巴交的,到打谷子师傅收工的时候,毛毛拾不了多少稻穗。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常常把自己竹篼里的稻穗拿一部分给毛毛。当时毛毛把我的善举告诉了他的父母亲,我得到了他父母亲的夸奖。毛毛的父母亲还在我父母亲的面前连声赞叹“我是一个好孩子。”毛毛的父母亲为了感谢我,当时还赠送了我一枚毛主席像章,直到现在,那枚毛主席像章,我还保存完好。
转眼间拾稻穗这事,一晃就是四十多年了。每每秋收季节,我总要想起孩童时代拾稻穗的往事,总要想起孩童时代充满天真、浪漫和稚气的童年时代,总要想起父亲教我拾稻穗的方法。改革开放,在党的政策、路线和方针指引下,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很难见到孩子们拾稻穗的画卷了。而今,拾稻穗成了我梦中的印象。拾稻穗,就像一朵烟花,绽放在那个年代。
作者简介:
黄国文,男,汉族,1967年9月生,贵州省赤水市人。1987年高中毕业后,在地方党政部门和新闻单位的支持下,步入农村新闻通讯报道的行列。从1987年开始,先后在广播电台、报纸和网站发表大量的新闻报道和文学作品。1995年7月,出席北京“九五”中国新作家代表大会,作品《拾麦穗》荣获大会精短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2002年起至2008年,《我是一名农村通讯员》《读书成就我的梦想》等作品连续7年稳坐由中宣部宣教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化扶贫委员会、新闻出版总署、团中央青农部等九部委联合主办的全国农民读书征文比赛三等奖和二等奖。
(编辑:黔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