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启蒙书籍很可惜不是中国的名著,而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那一本代表作《简爱》。可以说,我初中时期完全没有将那本书读懂,由于这些年喜爱从电影里寻找古典英伦风的影子,便不再想把从前读过的书再看一遍。我说我初中时期还不能将一本书读懂,说来很惭愧。我的智力亲启蒙也晚得很。但很幸运的是我从小很喜欢模仿与复述,记得一次课上老师让大家在没有任何草稿的情况下复述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我大概知道简爱那本书的内容,便那么假装聊天似地说了下来,最后谈到感想时,不得不把别人的感悟说了过来。说着说着便把自己内心的一点东西好像也涌动了起来,最后也添上了一点自己的想法。
有人说,读书看起来没什么用,而且读书也许是长期的投资,我们从学院里读了十几年书出来都不一定成才,所以人们往往忽视书籍的作用。有句话那么说,读过的书虽然很肯定会忘掉,但它会像我们吃过的食物一样构成我们身体的营养流通。书籍是构成我们心灵堡垒的一部分。
老实说,我从小很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初中对于异性懵懂的意识启蒙后,便喜爱在喜欢的人面前捧一本书,假装那么地热爱读书的模样。我喜欢的人是大学霸!我想她应该会在意一个爱读书的女孩。但比较可悲的是,我没有在上学的年纪里读懂过任何一本书。形式搭建起来的“知识分子”矫揉造作地不行,后来想起来还觉得自己无比地可笑。
虽则我没有读懂过什么书,但书籍的作用也为我幼小的心灵埋下了种子。
我想,书籍可以传递一份独属于每个心灵里的体验。人说,“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大概是这样的道理,每个人即便读同一本书,那思维里面发生的奇妙路径都是不可被比较的。
我从读了那简爱之后,才开始对中国以外的世界,对欧洲的人文产生了兴趣。
但“人文”未免说得太大了,可以这么说,我只是想从书里见一见一个农村女孩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初中的时候,我还生活在乡下的小镇里,在小镇上读书,对于许多的东西隐隐地都有一种好奇。读简爱那本书的时候,我在小镇校园宿舍楼的顶层,从那视角往楼下看,是一个正方形的绿植园。一块不规则的大石头落在园子正中。园子旁隔着一段便种上一颗蛮高的削瘦的树。我读到夏洛蒂写景的片段,便不自觉地将楼下那一块地想成了书中的景,仿佛我脚下的土地正在发生着一种故事。那种奇异的感觉,让我明白,阅读有一种唤醒,唤醒我对身边自然的关注,唤醒我对文字的敬意。
那时,我为了某种独立,初中三年级下班学期从宿舍楼里搬了出来。住在姑母家里一幢独栋的民房里。她和她的家人全在外工作,那很大的一间屋子使我感到落寞。每每夜里自习回来,从那漆黑的巷子里进来,摸黑着打开客厅的灯,空荡的屋子里直传出来恐惧的感受。我往楼上跑,卸下书本,呆坐在床上往天花板看。手边是没有什么书的,那本简爱也是校园里借阅来的。只好打开也许人人手边都有的那一本厚重的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我虽则很在意中考,可是与我什么相干!那时一种叛逆的想法起来,只情愿翻开与学校完全不同的书目。面对超纲的阅读过程,枯燥的难懂的文字,简直一种磨难!夜里还常常被闹钟吓醒,一身汗和恐惧里,面对那份逃避与无奈,最后只好去读自己喜爱的书。我多么期盼,在我孤独的时候,书籍能够充盈我的心灵。我的落寞在于,我的人生没有任何人重视,甚而连我自己也那么地不在乎。
现今回忆起当初读红楼梦,不过是一团不同时代的华丽的影子在脑海里闪动。如今知道了红楼梦的结局,在次次看了电视剧之后,那种落寞感又产生了!我想,无论怎样,我都是爱书的,虽则有时书不一定带来快乐,但随着文字一点点地把作者脑袋里的东西构象起来,时间也点点地流逝过去,人生不就是那样么?
上学时,老师总是要问,读书的阅后感,去他妈的阅后感!最好的回答应该在生活里。阅读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一个人的思想方式,是莫大的帮助!人的心灵要是沉稳着,做什么事还不行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