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的余晖洒在安静的长石板凳上。周围是相思树,中间是一座小亭子。翘角的亭檐掩映在相思树下,使这普通之景别有一番意味。也许是因为,亭子作为文化意象,常凝结着欢聚与离别的情绪。
登山者次次经过这里,它也日日目送登山者的到来与离去。几年来,我经常与一位大爷在此相遇。他每次都躺在长石板凳上,双腿曲起,又放下,如此反复。相遇次数多了,就像熟人一样打招呼。有一次,他说台风季节快要来临,周围的相思树太浓密了,要是树枝被台风打断,砸了亭子,亭顶也容易受损。我一面点头,一面说,这里是山腰,高空车上不来,很多树枝无法修剪。而且这些是造林树种,不是城市绿化树种,一般情况不用修剪。
那是我们唯一的一次交谈。因为汗多,他光着上半身,皮肤松弛,体内堆积的脂肪下垂欲坠,但整体精神状态还好。我以为,那座亭子一直会留下他锻炼的身影,但是去年冬,我整整一个冬天没来,今年来的时候,却再也没有见到他了。
此处登山者甚少,经过那个亭子时,不会再有人与我打招呼,就像生活中的某种惯性突然被打破,初始有点不习惯。也许他已经搬到离此甚远的住所,也许他已重病缠身,亦或是离开了这个人世。来到这里,四周的相思树仍在静默地与亭檐对视。他担心树枝砸了亭顶的现象并未发生,风雨之后,一切都安然无恙。只是他是否也安然无恙呢?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也无从打听。只是感慨,岁月流逝,一些常见之人突然就不见了。我们常常在告别时说再见,原来真正的告别,是不需要说再见的。
那日,我爬完山像往常一样走到市场的一间禽类摊档。因为档主阿姨服务非常周到,街坊邻里都喜欢去她那里买鸡鸭。我也一样,成了她的老主顾。当我买了鸡肉,阿姨突然送了我一些鸡蛋,并连声说了几次“谢谢,多谢你一直帮衬我”。我有点诧异,但还是微笑着说不用客气,然后走出店门。
过一段时间,我再去那间摊档时,突然发现里面换了个人,架子、砧板都不再是熟悉的模样。我以为走错了地方,又定睛看了看。原来的后墙有一扇门,与后面一家摊档连着,而这扇门已经不见,变成了颜色特别白的墙面,看得出来那是刚刚刷上去的白漆。我有点恍惚,问,人呢?原来那个阿姨呢?那人说,她不做了,把摊档转让给我,我已经在这里做了一个星期了。
我瞬间怅然若失。每次来,阿姨都跟我拉家常。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我双眼发红好多天,她一眼看出来,并告诉我附近有个眼镜店的老板以前是个眼科医生,叫我去他那里弄点眼药水滴一下。我去找了那个医生,果然滴了眼药水后就好转了。那些温暖的絮叨,比如问我有没去爬山,问我是否偷懒没去运动,甚至还会问我睡得好不好......一一停留在了过去。我想起最后一次买鸡肉时她多次说谢谢,原来是准备要跟我告别。
物是人非大抵如此。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再也寻找不到那些熟悉的脸孔。他们停留在回忆中,而我们也只能珍藏那些回忆,继续在生活中前行。
又到山中此亭,想起多年前曾跟一位朋友来到这里,曾看过这里的相思树,这里的亭子。在我心中,他是一位真挚的朋友,也是我崇敬的师长。他常教导我要如何坚持一件事,如何包容人的差异与不同,可是后来才发现,他常常出尔反尔,他的教导,只是对他人而言,他并不在其中。每一片闪光思想的火花,只是从别处搬运而来,并非他自己所悟所感。
人还是存在,而我却感觉到了一种消亡。这不像山中大爷、档主阿姨的不辞而别,他们是形体的消失,我所感觉到的,是被崇尚被信奉的精神的消亡。就像约定相伴前行却中途离场的人,也像我们一路走来,有过交集后来又变得陌生的同学、好友、亲人......在岁月的某个阶段,我们曾经在一起,但思想的分歧,终究让精神会在某个岔路口分道扬镳。
我们不断遇见,也不断告别。抵达人生终点时,最终也不过是自己一个人。所以,不管是点头之交还是灵魂之交,我们都不必存有执念,因为人生的本质是孤独,而当我们学会了承受孤独,恰恰就有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会走。唯一此亭,在此处等我。来到山腰,望着那亭,不由得想起那句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山亭。
登山者次次经过这里,它也日日目送登山者的到来与离去。几年来,我经常与一位大爷在此相遇。他每次都躺在长石板凳上,双腿曲起,又放下,如此反复。相遇次数多了,就像熟人一样打招呼。有一次,他说台风季节快要来临,周围的相思树太浓密了,要是树枝被台风打断,砸了亭子,亭顶也容易受损。我一面点头,一面说,这里是山腰,高空车上不来,很多树枝无法修剪。而且这些是造林树种,不是城市绿化树种,一般情况不用修剪。
那是我们唯一的一次交谈。因为汗多,他光着上半身,皮肤松弛,体内堆积的脂肪下垂欲坠,但整体精神状态还好。我以为,那座亭子一直会留下他锻炼的身影,但是去年冬,我整整一个冬天没来,今年来的时候,却再也没有见到他了。
此处登山者甚少,经过那个亭子时,不会再有人与我打招呼,就像生活中的某种惯性突然被打破,初始有点不习惯。也许他已经搬到离此甚远的住所,也许他已重病缠身,亦或是离开了这个人世。来到这里,四周的相思树仍在静默地与亭檐对视。他担心树枝砸了亭顶的现象并未发生,风雨之后,一切都安然无恙。只是他是否也安然无恙呢?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也无从打听。只是感慨,岁月流逝,一些常见之人突然就不见了。我们常常在告别时说再见,原来真正的告别,是不需要说再见的。
那日,我爬完山像往常一样走到市场的一间禽类摊档。因为档主阿姨服务非常周到,街坊邻里都喜欢去她那里买鸡鸭。我也一样,成了她的老主顾。当我买了鸡肉,阿姨突然送了我一些鸡蛋,并连声说了几次“谢谢,多谢你一直帮衬我”。我有点诧异,但还是微笑着说不用客气,然后走出店门。
过一段时间,我再去那间摊档时,突然发现里面换了个人,架子、砧板都不再是熟悉的模样。我以为走错了地方,又定睛看了看。原来的后墙有一扇门,与后面一家摊档连着,而这扇门已经不见,变成了颜色特别白的墙面,看得出来那是刚刚刷上去的白漆。我有点恍惚,问,人呢?原来那个阿姨呢?那人说,她不做了,把摊档转让给我,我已经在这里做了一个星期了。
我瞬间怅然若失。每次来,阿姨都跟我拉家常。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我双眼发红好多天,她一眼看出来,并告诉我附近有个眼镜店的老板以前是个眼科医生,叫我去他那里弄点眼药水滴一下。我去找了那个医生,果然滴了眼药水后就好转了。那些温暖的絮叨,比如问我有没去爬山,问我是否偷懒没去运动,甚至还会问我睡得好不好......一一停留在了过去。我想起最后一次买鸡肉时她多次说谢谢,原来是准备要跟我告别。
物是人非大抵如此。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再也寻找不到那些熟悉的脸孔。他们停留在回忆中,而我们也只能珍藏那些回忆,继续在生活中前行。
又到山中此亭,想起多年前曾跟一位朋友来到这里,曾看过这里的相思树,这里的亭子。在我心中,他是一位真挚的朋友,也是我崇敬的师长。他常教导我要如何坚持一件事,如何包容人的差异与不同,可是后来才发现,他常常出尔反尔,他的教导,只是对他人而言,他并不在其中。每一片闪光思想的火花,只是从别处搬运而来,并非他自己所悟所感。
人还是存在,而我却感觉到了一种消亡。这不像山中大爷、档主阿姨的不辞而别,他们是形体的消失,我所感觉到的,是被崇尚被信奉的精神的消亡。就像约定相伴前行却中途离场的人,也像我们一路走来,有过交集后来又变得陌生的同学、好友、亲人......在岁月的某个阶段,我们曾经在一起,但思想的分歧,终究让精神会在某个岔路口分道扬镳。
我们不断遇见,也不断告别。抵达人生终点时,最终也不过是自己一个人。所以,不管是点头之交还是灵魂之交,我们都不必存有执念,因为人生的本质是孤独,而当我们学会了承受孤独,恰恰就有了无穷的精神力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该来的会来,该走的会走。唯一此亭,在此处等我。来到山腰,望着那亭,不由得想起那句诗: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山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