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红楼》,万籁寂无声。昨晚读了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贾府中秋夜宴赏月的精彩叙述,把人带入凄清感伤的心境。于是放下书卷,想些过往喜乐、故交良友,调节自我,并胡诌赠友四句:明禅水悠悠,远山意未酬。无心赏明月,独步下高楼。
今日还是想着《红梦》过中秋的一番场景,尤其是贾母这位老太太,闻着悠远的竹笛,黯然流泪的情状。这么精明睿智、洞察世情的老人,为什么非要那么用心、固执、投入地操持这个中秋之夜呢?
其实贾母至少有这么几个可以不办中秋夜宴和赏月的借口。首先是贾府有“家丧”,宁府贾敬的三年丧期还未满。其次是人也不比往年,凑不齐,有的生病,有的避讳,可谓月圆人不圆。最会逗老太太乐的王熙凤病了,能闷头理事的李纨也病了。薛姨妈因为贾政、贾赦在不方便过来,就又少了宝钗和宝琴。三是家境殷实也不比往年,经济有点拮据,连王熙凤这个内当家也把自己的金项圈拿出去当银子。年势不好,红稻米粥也不能随意多吃。当然还有贾母不知道的方面,例如王夫人、邢夫人、王熙凤们刚刚抄捡了大观园,拉开了这个家族衰败的大幕。
贾母却是决意要办中秋家宴,要赏中秋圆月的。此时正传来甄家获罪抄家的消息,这对贾府也不是什么愉快的事,然而贾母却说:“咱们别管人家的事。且商量咱们八月中秋赏月是正经”。贾敬的丧期未满,应无法度、家规和本族的先例,也算不得理由,况且贾珍、贾蓉不用到荣府来参加,只尤氏做了代表就行,也算是两相照顾。至于人不齐,但这次贾政回来了,贾赦也参加,同以往的全部一律的内眷过节又有不同,贾母也更加在意。日子不似以往好过不是问题,贾母也提醒了节俭着办事。
真正的心事藏在老太太的心中,没有说出来。以贾母之睿智,里里外外的事她什么不知晓。五十四年的贾府生涯,从重孙媳妇,做到了塔顶,真正的大家大族的主心骨。最近一件件不遂心的事出来之后,贾母是会比任何人都能感知四伏的危机,她的心中一定是十分凄凉的。她在儿孙面前反复强调“今儿高兴”,何尝又不是强颜欢笑。借这个中秋满月团圆的日子,给儿孙们打打气,给府上府下“冲冲喜”,恐怕是老太太心中的真实想法。
中秋来临,贾府张灯结彩。贾母吩咐把家宴摆在大观园,安排在凸碧山之峰脊之上。老太太最会造气氛,击鼓传花,讲笑话,写诗联句,赏桂饮酒,拿月饼打赏……可是诺大的一个贾府里面,除了三姑娘探春,有谁懂得老太太的苦心?正人君子贾政失口讲了个“黄段子”,贾赦又暗讽贾母偏心,王夫人、邢夫人在打些自己的盘算,家宴基本上是不欢而散。心中有了不舒暢,但贾母不动声色。这么一个预示着贾府由盛变衰的中秋夜,就靠这老太太苦苦地支撑着。
贾母不是俗人,她高雅的品味,恰能衬托贾府一族许多人的庸庸碌碌。五十四回,中秋月夜贾母听芳官唱《寻梦》是用箫,那是为了给薛姨妈、李婶娘以及外头的戏班露一手写。这回她让“十番”乐班的女孩吹笛,却是完全地自家在听。书中写笛声“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又说笛声悠远婉转,让听者在明月清风之下“万虑齐除”,这种描述是有点矛盾的,可能是作者有意而为之。许多的表象都不是真实的,只有贾母闻笛声而暗自流泪是真实的。这个富贵人家、儿孙满堂的老太太,此时此刻的孤独、忧伤有谁知道啊?即使王熙凤在身边,也只是那位在元宵夜效彩衣娱亲、在螃蟹宴说笑话逗乐贾母的凤丫头,她还懂不了真正的贾母啊。
这个悲喜万千的中秋夜,和这轮长空冷月,注定只是属于贾母老太太的。这也是探春在贾府的最后一个中秋,孙儿辈中也只有探春陪贾母赏月到了最后。探春陪着贾母坚持到四更,接近天亮,她们要守的是一个家族最后的团圆,也是想守住整个家族梦一般的繁华。
我挺喜欢贾母这个雍荣华贵、气度非凡、和谒可亲的老太太。在普通人家,她也是一个有福气的老奶奶。夜深露重,鸳鸯姑娘来为她添衣裳,催她歇息,她却像一个老小孩一样赌气:“偏今儿高兴,你又来催。难道我醉了不成?偏到天亮!”太可爱了!也有点让人怜悯。她心心念念中的中秋团圆,子孙天伦,以及其中悲欣交集的缘由,只有老太太自己知道了。
虽然这个中秋的圆月属于贾母,但是子孙庸碌、大厦将倾的败象却是不能改变的。就像大观园既有凸碧堂,也有凹晶馆,一明一暗,一上一下,既有月满西楼,也有抱残守缺,此事古难全。在这团圆夜,还有两位寄居贾府、才情出众的女孩,黛玉和湘云,仿佛被人遗忘了。两人独处秋水边上,感伤联句,写下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悲寂的诗句。我相信贾母不会忘记黛玉和湘云。老太太为什么今夜不去用心照拂一下两个可怜的孩子,就像她今夜难以言说的诸多心事一样,或许,她有她的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