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欣赏
文章内容页

刘军:潜力尽显即成功

  • 作者:美文苑
  • 来源: 原创
  • 发表于2022-01-23 17:50:39
  • 被阅读0
  •   成功的定义不下上百个,都有局部的道理。真理总是片面的,全面的真理是没有的。无数个“片面”的真理之和汇成了“全面”的绝对真理,但这个过程是无止境的。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就是追求卓越,若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这就叫成功。”据此我把成功概括为“潜力尽显即成功。”但我对亚里士多德这句话的理解略有不同,我认为,能把自己的潜力尽显出来的人,一般来说会有好的结果,总会超出常人,得到社会某个方面的承认,这就可以理解为成功。

      中国自隋朝实行科举制以后,判断文人的成功与否,就是是否考取功名,考取的名次越高,似乎成就越大,落第的就谈不上成功了。其实未必。明朝90个状元,在历史上留下显赫名声的,一个都没有。而在明朝的历史上,那些做出大事业的、鼎鼎大名的人物,比如说袁崇焕、张居正、戚继光、海瑞、郑和、严嵩、李时珍、于谦、宋应星、王阳明、方孝孺、胡惟庸、郑成功、熊廷弼、史可法、徐霞客、吴承恩、施耐庵、罗贯中……等等,

      清朝268年江山,一共产生114名状元,其中真正在历史上留名的,其实就只有翁同龢、张謇两个人,其余的112个状元,都没有太大的建树。那些在清朝时期建树较大、名气较响的人,例如说林则徐、刘坤一、李鸿章、沈葆桢、曾国藩、左宗棠、康有为、梁启超、袁世凯、谭嗣同……等等这些,也没有一个是状元,反而,他们的科举考试成绩,并不突出。其中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等人,还都在科举考试中,曾经有过落第的经历。

      所以一场考试,不能真正决定你的一生,真正决定你一生的,归根结底是你的综合素质,比如说:人品、情商、眼界、魄力、胆量、决断力……等等,科举也好,高考也罢,这些纸面考试,其实都是考不出来的。这些综合素质,只能在“人生”这个漫长的、真实的、而且是“开卷”的“考场”里,才能慢慢地、一点点地考出来。

      古代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或考取功名失败但有所成就的人:蒲松龄《聊斋志异》;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曹雪芹《红楼梦》。

      海瑞,有名的清官,只考中了举人,死后赠太子太保。李贽,有名的思想家,只考中了举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老泉,27岁始读书,科举履试不中。吴承恩,50多岁才补为贡生,一生未参加过科举。柳永,宋婉约派词人,自号“奉旨填词”。因得罪名门和皇帝,被剥夺科举资格。李时珍,写出了《本草纲目》,也是没参加过科举的。徐霞客,应过童生试,但不中,之后再没参加过科举。顾炎武,乡试履试不中,连举人都没有。洪秀全,也是考场败将。清代科学家邹伯奇,也没有参加科考,但成就卓著。在数学上,著有《乘方捷术》,并设计制造了对数表和刻算板;在天文学上,他制作了天球仪、太阳系表演仪等一系列仪器,还绘制出两幅巨大的赤道南、北恒星图,梁启超在总结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时,亦称他为“豪杰之士。”------

      这些没有参加科举考试或考试落第的人,由于在某一个领域尽显潜力,作了十几年以上的努力,结果他们的成就远远地超过了那些“状元”,更别提那些秀才了。

      美国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人是生成性存在,自我实现是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就是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无法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具体来说,自我实现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完美人性的实现,即作为人类共性的潜能的自我实现,包括友爱、合作、求知、审美、创造等特性或潜能的充分展现;二是个人潜能的实现,指的是具有个体差异的每个个体的个人潜能的实现。自我实现不仅是一种终极状态,而且也是随时随刻、点点滴滴地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自我实现虽然并不一定是要做大事情,但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需要经历一个艰苦、勤奋的准备过程。

      可见马斯洛也是把潜力尽显看做是成功的思想家。

      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能力或才能的全面发展,这里面也包括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

      《大江歌罢掉头东》是周恩来于1917年19岁时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意思是;唱罢豪放雄壮的歌曲毅然掉转身躯向东而去,这是为了精心研究科学来挽救国家的危亡。面壁钻研十年希望能像破壁而飞的巨龙那样,即使理想难以实现投海而死也不失为英雄。

      周恩来在1916年11月写的《中国现实之危机》一文中认为当时中国精神方面的危机是:“吾国国民之道德,可谓已达沦丧之极。江河日下,挽救乏人。”“一般无智愚民,昏昏噩噩,不知国家为何事”,缺乏“国性、国魂”。他在《吾校新剧观》中认为:“夫中国今日所急者,人民之贫极矣、智陋矣!……昏聩愚顽,群众禹域。”在《试论奢靡二说》中认为:当时中国“文化黑暗,生活低微,举国痴顽,如入昏梦”。可见,周恩来认为当时中国所缺少的是国魂、国性,亦即群众的觉悟。因此,“邃密群科济世穷”就是学习各科知识(当然也包括西方的先进思想),并用来改造中国社会的“举国痴顽”状态,即用科学文明对群众做启蒙工作。周恩来当时东渡日本,准备求学济世,启发社会群众的觉悟。但当时群众尚未觉悟,对此暂不理解,甚至有所“不容”有如石壁。而周恩来下决心,要以坚韧的毅力,坚持工作,经过长期(即诗中的“十年”)的教育,最后感化群众,提高他们的觉悟,群众一旦觉悟了,也就等于石壁溶化了。即使不能实现革命理想而跳海殉身也可以说是英雄。整首诗表现了青年时代的周恩来力图“破壁而飞”的凌云壮志和献身救国事业的革命精神。

      潜力尽显即成功,其实就是想告诉人们,人只有在自己认为正确而喜欢的事情上下苦功,才有可能成功。不要去追求外在的功利而失去自我。如果我们在某一个领域过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沉思的生活,”在某件有价值的事情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成功总有一天会不期而至。“只知耕耘,莫问前程。”栽好梧桐树,自有凤凰来。诸葛亮自比管毅,埋头学问修行,名声自然在外,引来了刘备三顾茅庐,终成三足鼎立大业。陈寅恪学贯中西,有真才实学,尽管没有过硬文凭和片纸论文,梁启超也鼎力推荐,终成国学大师。

      记不住哪位名人说过一句话:“耐得住寂寞的人,才能成大事。”正如曾看过的一个故事:有人问禅师:“鲤鱼在没有跃过龙门时在做什么?”禅师答:“在深潭中修身养性。”又问:“跃过龙门又怎样呢?”禅师答:“跃过龙门后,腾飞上天,鱼类再难追及。”又问:“那又怎样?”禅师答:“龙行云布雨,滋润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境遇,沉潜时修身养性,成就后福泽天下。做鱼做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什么环境做什么事。”

      2022年1月17日

     

    【审核人:站长】

        标题:刘军:潜力尽显即成功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zhuantiwenzhang/848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