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2022年秋季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学校在东北角新开垦一块1600平方米的劳动基地,名曰:耕读园。孩子们在耕读园里快乐耕种,学习劳动知识,掌握劳动技能,培养自主、合作、观察、思考、探究的学习品质。寓教于乐,融学于趣,化教于心。
现在很多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问:稻米哪里来的?答:超市买的。开设劳动课程刻不容缓。当我带着孩子们在耕读园里饶有兴致地种蔬菜,栽玉米时,错位时空,恍惚间回到学生时代的我。70年代的我们,“劳动课”也是每周甚至寒暑假务必参加的课程,重要性可媲美语文数学两大主科。至于“劳动课”的内涵,绝对石破天惊。
捡牛粪
开玩笑吧?捡牛粪?可以想像读者一副不可置信的疑惑样。别一副没见过世面的样儿。它的的确确、真真实实就发生在我身上,而且还是全校师生参与的那种。记得上小学三年级,学校布置一项特殊的暑假作业——捡牛粪,因为学校搞勤工俭学,在学校门口公路对面包了几个丘陵种咖啡树,需要有机肥。我现在还记得,当教师的父亲还拿了些咖啡树苗回家里的坡地种 ,那咖啡果粉红色,椭圆形,味儿淡甜,挺好吃的。当时全校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到9月1号开学时,好像需要上交20斤牛粪才能入学。
怎么捡牛粪呢?大有学问。我约上志同道合的小伙伴,每人拿着一个粪箕 ,一把比人高的铲,唱着歌儿,山间上、田野里, 如猎狗到处闻,到处寻,那黑漆漆的一大坨。遇到牛粪干,用铲铲进粪箕甚至直接下手也在所不惜。如果是牛儿刚拉下的粪,湿漉漉,黑坨坨,下不了手呀,咋办?我们采用最原始的标记方法,拿些小石子或土块或野草之类的团团围住,就表示它有主人了,等它晒干再铲。当然也有失窃时,无所谓啦,田野里到处都是。
9月1号开学,浩浩荡荡的挑粪大队从平福管区各个自然村排到学校门口,时至今天,我还记得这震撼的一幕。学校门口有一个大斜坡,斜坡旁有棵老龙眼树,树上挂着一把很大的老式秤秆,有几个老师专门负责称重、记数,够数了我们就可以上学啦。上缴牛粪后,我们心里就埋下希望的种子,每天上学放学,都会望向路那边,那些吃了我们捡的牛粪的咖啡树,开花了吗?结果了吗?虽然果实与我们无关。
怀着希冀,带着梦想,沿着时光的隧道往前,直至今天还时时想起那些粉红粉红的咖啡果........
拾稻穗
拾稻穗,是很多70后80后的美好回忆。每年阳历的5月中旬和阳历的10月左右,学校都会放农忙假,这个假期是为了让学生在农忙时节回家帮忙做农活,只限于农村学校,假期为一周至10天左右。我们除了帮家人干农活外,学校还给我们布置另一个重要任务,在收割后的稻田捡遗漏的稻谷,农忙假结束要上交5斤稻谷,美其名曰:勤工俭学。
我们含辛茹苦干完农活后,便拿着藤编袋在收割后的稻田里,像鹰隼寻找猎物般,把眼瞪得比铜铃大,自带扫描仪“捕捉”那些漏网之谷。每每看到比较大的一簇稻穗时,高兴劲儿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乡亲们也很赞成这种做法。他们觉得辛苦栽种的粮食没有浪费,心里由衷欣慰。
由此我想到前段时间一则非常痛心和愤怒的新闻,一些无良游客为了拍照踩坏农民即将收割的稻子,稻田主人老奶奶气得发飙:“有钱,我都不要你的钱!我只要我的稻谷。”古代糟蹋粮食的行为被称为“暴殄天物”,在古代,糟蹋粮食被视为严重的罪行。明成祖朱棣曾因太监用大米喂鸡而浪费粮食,愤怒之下重罚了这些太监,并下令禁止此类行为。此外,明清时期,浪费粮食的人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如重笞和革职等。看来那些人是吃撑了,糟蹋粮食的行为是要遭天谴的。
临开学,我们又用家里的秤去称捡来的稻谷,如果重量不够,就从自家谷堆里拿,许多不许少。假期结束,浩浩荡荡的背谷大队又撒满了山村小路,涌向学校,热热闹闹的称谷大会拉开帷幕,称重的老师还把每个学生的谷重大声念出来,越超重越能引来大家“啧啧”的赞叹声。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再加上放假期间学生存在安全隐患较多,教育部门觉得农村中小学再放农忙假已无实际意义,所以2003年学校取消农忙假。
光阴荏苒,繁星匆匆,当我们还在数着稻穗分享着大自然的馈赠时,时间老人已悄然把我们推到了青春懵懂的初中时期。
砍木柴
小孩子才去“捡谷粒”。读初中的我们是小大人啦,学校安排每周一个下午“上”劳动课——在家砍柴。学校因地制宜,依据地方依山靠岭的地理特点,特地安排这样“善解人意”的劳动课,既帮助学校食堂解决柴火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劳动能力。一举两得。
每周的砍柴课,自由安排,只要你上缴10斤木柴就行。家境好的同学拿钱代替,精打细算的同学买现成的木柴上交。我和堂姐心疼父母赚钱不容易,于是每周都选择去屋前屋后的小山坡砍柴。我们常拿着一把锋利的砍柴刀把屋前屋后的野生小树都砍了,砍得特别多的是那种枝干很软的牛奶树,这种牛奶树一砍,就会流出白色乳汁一样的树胶,因饱含“乳汁”,所以树身很重,但又很脆很软,我和堂姐常常不费什么功夫就能砍够20斤。
其实牛奶树晒干后很轻的,很少人拿它做柴火,每每拿去学校厨房上缴时,学校的总务主任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够秤也说我们够啦。
捡牛粪,拾稻穗,砍木柴,在我的记忆里还是可以量力而为的劳动任务,以下这项劳动任务可就有点费学生了。现在想起仍“心有余悸”。
背原木
这发生我在读初二的时候,学校又搞勤工俭学活动,安排全校师生踩单车去距离学校5、6公里远的三脉管区的大山大岭背原木。
曾记否,当时我们全体热血少年骑着单车,浩浩荡荡气势汹汹地奔向三脉那边远的山旮旯,那阵势仿佛要攻打整个山头。去时兴致高昂,到时傻眼了。我们先要把单车停在公路边,然后步行3公里左右的山路,再把深山野岭上已砍伐好的原木背出来,每人好像9根任务。不分性别身高体重。我傻眼,欲哭无泪,但70后“听话”的毛病是刻在骨髓里的,集体的命令是必须服从的,从没人去考虑它合不合理。没有一个人反对,没有一个人罢工,大家伙又齐刷刷去“攻打”那高耸入云的大山大岭。走得快的同学从山脚挑些细小的原木,背起三根就往外冲。我只记得我跑得慢点,待我去到目的地,只剩半山腰以上的原木了,咬咬牙,别人背三根,我背两根吧。可怜而幼小的我,背着背着,眼泪就流下来,累呀,重呀,那娇嫩的肩膀被压得又酸又疼,实在走不动了,艰难地放下来,歇一歇,又要重新折返的同学帮忙放上肩膀,趔趔趄趄,艰难行走。好像我背了两次,实在走不了第三次,可能是男同学发挥互帮互助的精神,也可能是没有那么多的原木,又可能是天暗了,学校怕出事,反正我没完成这项艰巨的“勤工俭学”工程。时隔多年,想起仍觉肩膀隐隐作疼。这是要人命的劳动课。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时光的镜头又拉回我们学校的“耕读园”,今天的孩子被“圈养”在这半亩三分地里,大伙儿挤在一小块菜园里拨弄、施肥,只有快乐,哪来的辛劳可言?但从另一角度看问题,恰恰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但又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岁月缱绻,葳蕤生香。那些带着浓郁时代气息的“劳动课”,已随着时代的发展消散在时光的长河,那些五花八门的劳动课就像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独特的勋章,如茫茫夜空的星辰永铭于心。
再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劳动是神奇的,劳动是伟大的。春寒料峭,跟着父母,弓背插秧,尽管腰酸背疼,蚂蟥缠脚,却让我们感受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无限美好;夏日炎炎,酷暑难当,收割稻谷,翻晒稻谷,尽管晒了收,收了晒,不停循环,身体被谷毛弄得奇痒,却让我们懂得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劳动创造了漫漫历史,劳动创造了五彩斑澜的世界。
劳动者,天地之间之众生也。岂有不劳而食,不勤而获者哉?勤劳乃人之本分,亦乃立身之良方也。夙兴夜寐,辛勤劳作,乃可以充实家庭,安宁生活。彼时光如梭,岁月匆匆,唯有劳动方能为人生增添色彩,使之充满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