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有这样一位小学校长,他出生在榆中一个面积不大不小,离县城不远也不能说近的村子。他的爷爷曾是村里的富农,不但重视家族教育,还出资为村里的学校请教员。他的父亲则在四个乡村小学任教41年,他的妻子当过10年乡镇中学英语教师,如今,他的儿子也开始在教育岗位上崭露头角。教育是这个家族最滚烫的血脉,奉献是这个家族最醇厚的家风。他就是这个家族目前的主心骨、当家人——现任耿家庄小学校长的赵永忠。
1985年7月,赵永忠从榆中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兰州市第三十七中学任教。1987年4月,他与师范同学、榆中县第六中学(原榆中县城关中学)教师蔺雪琰共结连理,在教书育人的事业中比翼齐飞。他们一边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一边通过进修、函授、自学考试等方式提高学历,最终都取得了大学本科文凭。
1996年,三十七中小学部移交城关区,成立了嘉峪关路小学。踏实肯干、头脑灵活的赵永忠,逐渐在教学教研中脱颖而出,受到了学校器重,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担任教导主任后,除了上课,他还频繁地听课、评课。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学校课堂上还存在不少问题,经过反复斟酌和实践验证,他提出课堂教学要实现“三变”:即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变单纯地传授知识为知、能、德并重。要求教师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针对学校教科研薄弱的问题,他坚持把教科研工作的着眼点放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上,把教育科研作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要求教师每周写教学随笔。那时候没有电脑,全是手写,能找到的参考资料有限。因此每月一次的随笔交流几乎都是原创,这样的交流深受老师们喜欢。同时,他还主动热情地指导青年教师,帮助他们实现做好老师的梦想,许多年轻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
2002年8月,他被任命为城关区新桥小学校长。该校虽地处城区,但地理位置特殊,只有一条人行小道通往学校,没有暖气、没有上下水,没有水冲式厕所……刚上任的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在学校里走走量量,找到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他决定因地制宜,下大力气改变这一切。
一方面他向教育局打报告,争取项目立项;一方面四处奔波,筹措资金。他知道,第一要紧的就是要解决学校的采暖问题。寒风大雪中,他进这家,出那家,与学校周边各单位联系,寻求供暖源;炎炎烈日下,他爬高坡,钻深沟,实地考察。施工期间,他吃住在学校,及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遇到前来阻扰的居民,他苦口婆心地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暖气管道得以顺利从居民区铺设进来,节省下大量资金。2003年11月11日学校正式通暖,学校终于结束了用煤炭火炉取暖的历史。但是再看赵校长,他身上明显瘦了一圈,嘴上结了一层血痂,但是眼里的疲倦却在这一刻一扫而空,他为孩子们高兴、为老师们高兴。
有一次,城关区教育局领导下学校检查工作,由于原定下午的检查提前到上午,检查组进到校园内,发现赵校长正穿着长长的雨靴满头大汗地掏旱厕,在场人员无不感到诧异,他却擦擦汗坦然地笑着说:“学校没钱雇人掏,党员们就轮流来。我当然得带头嘛,没事!”新桥小学是他当校长的第一块“精耕实验田”,他和同事们同心同德、同甘共苦,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最终通过了兰州市“标准化学校”验收,获得城关区教育质量进步奖,综合排名从2002年的第64名上升到2008年的第24名,学生由360人增加到580人。
自2010年任城关区耿家庄小学校长以来,他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工作,同时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亲自主持课题研究,带头撰写教研论文,出版教育专著,引领教师走科研兴校之路。着力于学校文化建设、制度建设、民主建设,使学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突出育人特色,构建了以养成教育、书写教育、篮球运动和管乐训练为基本框架的校本课程体系,办学品质有了质的飞跃,连年获得教育质量优秀奖,得到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认可。
2016年,“赵永忠名校长工作室”成立,他把学校发展目标和个人成长目标结合起来,以“交流、互鉴、合作、共进”为宗旨,以“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专业素质,理清工作思路,拓宽教育视野,提高管理水平”为目标,聘请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校长吴建民、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李瑾瑜为专家顾问。工作室先后有11名校长、9名副校长和9名学校中层干部加入,通过读书学习、专家引领、考察观摩、交流探讨、课题研究等方式快速成长起来。其中有8位副校长被提拔、3名校长岗位调整,赵永忠校长自己也被评为正高级教师。
朱自清先生曾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38年来,赵永忠校长正是基于对教育的执着与追求,以充满生命教育的情怀,不断追求着教育的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