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牙疼,那颗牙一碰到就是剧痛,虽未要命,也属次一级痛。右下第五颗双尖牙,摸一摸看一看,表面并无破损,牙不活动牙龈也好,可以确定是牙髓炎。怎么回事呢?没有诱因,以前也没疼过。先不说这些,找消炎药,翻出一大堆家存剩药,没有。微信让女儿买药,一会功夫快递就把药送来了,真够快的。丁细牙痛胶囊,说明书适应症中有急性牙髓炎,没错。一小盒,两板24粒,正好两天量。吃完第三天,牙不疼了。来得快好得快,“丁细”真嗄巴溜脆,点赞!
由此想到,现如今有关药品一些现象,着实让人心里不舒服。一是名字怪。布洛芬、托拉塞米、呋塞米、别嘌醇、硝苯地平,什么意思呀?外国药?而牙痛胶囊、止痛片、心宝丸、止咳糖浆,就清楚明白。二是大包装。大大的盒装小小的药,再加一张说明书,有的像一张报纸,还配了英文。下这么大功夫,是不是也得收点翻译费、印刷费什么的?三是数量多。本来只需吃几天的药,买来却是半年或一年的量。等病人下次再吃时药可能就过期了。还有就是瓶装与盒装的问题。过去实实在在的瓶装药越来越少了,大量盒装药占领柜台,原因就不说了,一声叹息。
让患者看明白药名,用多少买多少,不使资源浪费,不行么?厂家赚钱的意识真是太过于急了。
做个手术
刚刚做了心脏手术,结果很好,过程有点周折。
瓣膜返流,下肢浮肿。还去原来手术的医院,原来的主刀医生,情况熟悉,会顺利些,却遇到了困难。消肿就不顺利,又告知手术风险大,建议保守治疗。又去另家医院,情况稍好,但告知,体质虚弱,缺铁缺钾等,需回家调理后再手术。女儿权衡后,说去北京,找全国最好的主刀医生。经一番运作,虽也存在风险问题,最终完成手术,一切顺利,现正在家恢复中。
不止在这个手术上,其他方面也存在类似的差别。比如同样做冠脉造影,本地那家医院和北京就差距很大,一个是病人被推进手术室,术后再推出来。另一个是病人走进去,术完再闲庭信步走岀来。一个是病人比较遭罪,另一个是不遭罪。
医院不同,选对很重要。看病免不了要遭点罪,但是如果同样情况下,不遭罪岂不更好。医院也要“快乐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