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活随笔美文摘抄
文章内容页

荆河日记·听董丽娜读诗

  • 作者:村里小狗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4-10-22 23:09:20
  • 被阅读0
  •   那一晚,是一个凄风苦雨的黄昏。我正约了人去走步,无奈,风雨袭来,令人好不踌躇。

      在院子里,我撑着伞,走了几个来回,愁绪裹了我满身。这可如何是好?戴望舒的《雨巷》不正好是我这时的心绪写照么?我赶紧打开电脑,搜索有关视频。有年轻的,声音虽娇嫩,然而,却进不了那个境界;有年老的,虽饱经沧桑,却缺乏诗意。有草根,却少点人文内涵;有名人,虽然台下掌声雷动,未免哗众取宠。那诗歌,若不是因读者有了相通的经历,也难引起共鸣。

      我忍不住自己吟了起来。惜乎好像少了点什么?少了什么呢?我也说不清楚。于是,再搜,终于看到了董丽娜的视频。董丽娜是一个盲人。人虽清秀,但深凹的眼眶翻着白膜的时候,不免令人有些不快。听着听着,渐入意境。是的,她找着谱了。也许是处在黑暗的世界,向往着光明,这诗就好像是她写的一样。她的吟诵,像一股清冽的泉水,流入我的心间。

      插播一哈:我的那篇《韦庄〈菩萨蛮〉新解》,之所以成文,倒不在于我得了什么新材料,而是来源于自己的体味:朗诵+咀嚼。你只有深入作品的核心,才能感受诗人的心跳。文人们最怕提“科学”二字。一提科学,他脑子里那点可怜的“情思”,就跑得没影了。然我们分析作品,那可是拿了一把手术刀的。一层一层地解剖,才能找到那个“内核”。你那点单薄的内容,怎么搁得住分析呢?

      好了,回到正题。董丽娜是一个盲人。她学习文化,不知道要比我们明眼人艰难千万倍。正是因为这种苦难的求索,让她尝遍了人世的辛酸。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文学,正是苦难的花朵。当然,她是艺术。而艺术,是需要艰苦探索的。

      董丽娜的朗诵,再现了戴望舒的心路历程。这首诗写于1927年,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最黑暗的日子。多少志士的鲜血,洒满了神州大地。作为投身革命的一位青年,诗人感到苦闷、迷茫、无助。他要追寻的“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正是理想、光明和心灵慰藉的一个化身。作为一个布尔什维克,我其实是反感那种小资情调的,但对这首诗,却情有独钟。这首诗,将现代诗的音韵美推向了极致。忧郁、低沉、凄婉,令人荡气回肠。

      诗歌,是情感的花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是对诗歌本质的揭示。可是,现在的一些所谓的诗人们,却对这句话作了纯粹个人化的解读。现在的诗,为什么缺少读者,而龟缩于那个蟹壳里?就因为他们(写诗的人)除了认识自己之外,再也不知道这世上还有千千万万的人(百姓)。为什么那些歌曲唱到千家万户,而诗人却猪不闻,狗不理呢?就因为,他们不知道,艺术是来为民众服务的。你的心,应当敞开,而不是关闭。你的“情”,应当有点代表性,而不是仅仅代表你自己。去到人民中,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吧!那时,你的诗歌才会有人吟诵。人民,才是评判艺术的最高权威。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审核人:站长】

        标题:荆河日记·听董丽娜读诗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uibi/jieriduanxin/213960.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