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是一个人出生的日子。一个人的生日只有一个,身份证上记载着这个重要日期,经法定程序认定,难以更改。但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的生日可能不止一个。比如,在我们老家,人们一般有两个生日,一个是阴历生日,就是农历生日,另一个是阳历生日,也就是公历生日。在我们村,谁过的不是农历生日呢?记得小时候在黄天腊月,稍有点讲究的人家再穷都要买一本厚厚的台历挂在茅草屋梁柱上那与大人视线齐平的铁钉上,每天撕一张。孩子们都会在台历中找到自己生日的那张,折上一角。因为一年里只有那天,妈妈才会为过生日的自己专门做一碗挂面,里面“窝”三个鸡蛋。小孩们一年中最大的期盼好像就拴在那张纸片上了——选的那纸片上的日期肯定是阴历的生日。
现在新年到了,很少有人在台历上做生日标记,我再也没有机会等妈妈给做“三个鸡蛋一碗面”了,但对生日往事的记忆伴着甜蜜的酸楚依然清晰深刻。日影西斜,年齿徒增,阴历阳历生日的辨析慢慢失去了意义。我渐渐觉得,大多数人的生日其实有五个,绝不是一个。时光荏苒,风雨沧桑,每过其中的一个生日,人就再长一岁、重生一次,领略不同的人间风景,直至老去。
1
第一个生日。来到世上的日子,就是我们通常在各种表格中填写的出生日期。
人的生命,受之父母。将从娘胎中分离的日子作为生日来纪念、作为自然人生长的起点,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其实,这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准确日子,这个世界有了我们,是在这之前的10个月。“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所以我们南方人的年龄有两个,一个是虚岁,一个是足岁(周岁)。所谓虚岁,就是人一出生就是一岁了,每过一年再长一岁。如果一个人在腊月出生,那么在春节后的正月里还没满月,就可以说今年两岁了。这么说,如此虚岁计龄是有足够科学依据的,这才是你来到这个世界的真实的时间。因为精子和卵子结合,经过母体中10个月的演化生长,才可以脱离寄生的母体,作为肉体的个体独立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出生时,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存活了10个月。这样计算人的实际年龄不是更准确、更有意义吗?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那是3900万分之一的精子最终战胜同伴赢得的机会,这让我们对父母给予我们难得机会来到这个世界一遭感到无比的珍贵。有多少个难以称为“兄弟姐妹”的他们最后没有能够来到这个世界,一享尽性化育,经受阳光雨露,目睹斗转星移,见识大千世界,经历人世沉浮,这是多么大的遗憾啊!我们每个人都要感恩自己的父母,当然要特别感恩伟大的母亲!10个月寄居母体,母亲在人生的爬坡期经受了无比的沉重,与我们朝夕相处,日夜相伴,为我们营造了最好的生存环境,提供最好的营养,呵护着我们生长发育。脱离母体后,人生中再也没有这样为你遮风避雨、全力哺育又生死相依的庇护者了。但是,在这一层意义上我们大多看不见,足岁计龄多少体现了这种遗忘。
我们日常感恩的,是说每一个生命诞生后,都笼罩在父母无限怜爱的目光里,他们永远注视关爱着这个小生命长大、成人、远行。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高中语文老师在全班宣读同学范文中的句子:“每天早上,母亲都倚在门框上看着我背着书包上学去。”永远不理解,有的人与父母反目成仇,只为一己之利之念,这是怎样的禽兽?永远不理解,有的人不顾父母的撕心裂肺,由于某种遭遇抛下父母离开人世,这又是怎样的无情决绝?
话扯远了。我现在身份证上的阳历生日是从阴历改过来的,这里还有个小故事。早年,我所有档案里的生日都用阴历。后来上大学,一次在校内新华书店发现了一本万年历,快速翻到自己阴历生日那页,查出了阴历生日对应的阳历日期,自此,心里滋生出一种奇怪的感觉,好像自己过去过错了生日。那是各种社会思潮泛滥的上世纪80年代。是我觉得阴历生日土气吗?也不完全是,反正总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劲。在后来办第一代身份证时,我还是老老实实地填上阴历日期,直到多年后一次身份证丢失,我到派出所补证才改用了阳历生日。那时互联网刚刚在国内使用,还没有全国人口户籍数据库。补证时,心中那万年历的声音一直在提醒我:把生日换成阳历吧,那才是正宗的呢!于是,我在派出所纸质的个人情况信息登记表上就把日期改为阳历了。当我惴惴不安地把登记表递给年轻漂亮的女公安时,她扫了我一眼,好像还将登记表信息和集体户口卡片核对了一下,就顺利通过了审查。毫无悬念,也没有周折,我的生日就变成了阳历的了。我敢打赌,我们村绝大多数后来在大城市打拼的人,身份证上使用的还是阴历。回想起来,在潜意识中这大概意味着经历了成年礼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要有种决绝切断的意思,个体是这样,群体和社会发展中多少都可以看到这种“割袍断义”的行为。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阳历生日也给我带来一些麻烦,直至今日。我的身份证号与一位来自四川的小伙子完全相同,在国家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时,据说发现全国有几百万人身份证重号,作为身份唯一识别码这个问题必须解决,我荣幸忝列几百万之中。一次,朝阳区东四派出所所长亲自带队来到位于菜市口我谋职的单位,苦口婆心解释“一人一号”的重大意义,赞扬我政治觉悟高,有大局观。我十分体谅所长的苦衷,便在改号的文件上签字确认了,只是我后来多次在办理有关银行等事务时,反复遭遇了不少“苦难”,这是后话了。
2
第二个生日。上学的日子,是精神出生的日子,从此我们渐渐由懵懂无知的顽童成长为知书达理的翩翩少年郎了。
上学读书在老家叫“发蒙”,对个人叫发蒙,对社会叫启蒙,一个意思。古代蒙学读物《声律启蒙》用的也是这个词。实际上,我很长时间一直没有真正理解这个词,直到工作多年后的一次奇遇,才让我了解这个词的深意。那是在牛市大街北口,一位中年男子走过来和我说话,我以为是要问路,便停下脚步,谁知他低声细语问道:“你是否要了解天主?”——啥意思,要向我布道吗?突如其来的一问让我愣住了。我反问:“天主教讲的是什么?”“是启蒙。”“《圣经》说上帝创世,难道在公元前(基督降临前),世界就不存在吗?”“那是一个蒙昧的世界。”
一番对话,看似和风细雨,实则火花四溅,然后彼此各奔东西。
我自然是不信天主基督的,只是自此明白,肉体的出世是第一次出生,精神的出生才是真正的出生。精神的出生,让人有了灵魂,这靠的是“发蒙”,就是上学。“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这个道理。老师让我们重生,课堂、书本让我们脱离兽性、远离愚昧,进入到文明的世界中来。这样说来,将教育制度化是人类发明中的一项伟大的发明,义务教育制度是人类创造的伟大制度,它让人种得以更好延续、文化得以发扬光大、文明得以永续传承。不过,慧根高低决定了你何时可以“开窍”及“脑洞大开”的程度。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诚哉,斯言。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我们遇到的每一位好老师都是我们的“仲尼”,将什么样的大词献给教师,都是一点都不为过的。教师给你打开了走向文明世界的窗户,让你脱离蒙昧、清醒自在地活着。我们要永远记住给自己发蒙的老师,他们是再生父母。
3
第三个生日。这是喜结连理的日子。结婚意味着什么,真难以一言道尽,但这也一定是人的再生日,因为,婚前婚后的个体是不一样的,夫妻彼此重塑了对方的人生。这里姑且用三句话来概括婚姻:起于两情相悦,成于责任担当,终于举案齐眉。
当你遇到心仪的另一半,那份激情似烈火闪电,可将自己烧尽,其实那是自然魔力的驱使。估计自古以来最美的诗歌百分之六十以上是赞美爱情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戏曲、小说、电影里都有浪漫或凄惨的爱情故事。《诗经》开篇就是“君子好逑”。“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让多少痴情人春夜无眠。但是有句话说,沉溺爱河的人多弱智。这是爱情在作祟,例证爱情对饮食男女的改变,是婚前的两情相悦阶段。
激情过后的大概率理性选择是婚姻。如何将爱情之美在婚姻中保留下去,让婚后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持续婚前的浪漫风情,直面每天无休无止的一地鸡毛,不退却,不躲避,是亘古不变的人间话题。婚姻的小狗窝中,双方共筑遮风避雨的小茅屋,遮蔽着来自尘世的疾风骤雨、酷暑严寒,男人和女人从中可以获得从未有过的成长。
暂停一刻,赞美一下那些美满的婚姻吧。婚姻是上苍的恩赐,让人在家的温暖中走向成熟。担当、彼此忠诚是婚姻持久的重要基石。婚后和信赖你、依靠你的另一半生活在一起,才能够走出父母翅膀的庇护,独立面对周遭的世界,严肃思考生命的拷问,勇敢肩起生活的重担,这里没有丝毫可退却的余地,也没有偷奸耍滑的借口。纸婚、银婚、金婚、钻石婚……将这个生日持久直至白头偕老,最诗意的状态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将一杯浓烈的美酒化为香气四溢的春茶,不温不火,持久散发沁人心脾的芳香。
有智者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对于爱情的下一步持悲观态度,这种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两情相悦时爱情有多美好,夫妻反目成仇、相互背叛时怨恨就有多深。普天之下即便“沉潭”“石刑”,即便身败名裂、众叛亲离,那出轨劈腿者前赴后继,下里巴人和庙堂之君皆所难免。毕竟,两个拥有各自独立自由的灵魂,一半对另一半只有相遇,不可能完全拥有。婚前你是谁?是一个高贵的灵魂在世间游荡,婚后则是一对灵魂结伴同行。如何破解相互独立又彼此拥有的家庭生活,是人类一大难题。萨特和伏波娃终身厮守又各有婚外生活的自由,宣示了婚姻约束界限的另一种解释。
你寻寻觅觅的另一半到底是什么?《西游记》中有很多奇异的故事,最神奇之一是“真假孙悟空”。一个人只有一个肉身,只能经历一个时空世界。但是,人有丰富的灵魂,灵魂可以幻化出千百个模样,周游世界。受到肉身的束缚,人开窍后会想:“此生和此心能够分开就好了。”可以说,婚姻就是我们找到了另一半,通过另一个灵魂去感受无法涉身的世界,分享生之快乐。琴瑟和鸣、比翼连枝、如胶似漆、相濡以沫、伉俪情深、相敬如宾、举案齐眉、夫唱妇随、白头到老、比翼双飞……我们是在另一半里再生着,犹如孙悟空一样有真假身形。
这样想在某些人看来或许太扭曲、太迂腐、太狗血了。其实,这意味着婚后的男人已经不是从前的男人,婚后的女人已经不是以前的女人,婚姻让男人和女人走进了对方的世界,重生了。为人夫为人妻都要彼此感谢。
4
第四个生日。是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日子。父母和孩子是相互赋予生命的。父母给孩子赋予自然生命,孩子反哺父母以更具意义的社会生命。从庸常者的视角对哺育下一代的人生体验进行审视,从为人父母的第一天起,自己也获得了重生。
为人父母的快乐其实是自己陪着孩子在世上重走了一遭。人们总希望长命百岁,哪怕为能多活几天,也动用了很多心思,求神拜佛也好,给医生塞红包也好,打鸡血、练神功也好,其用意莫不如此。生活中常见,有些遇到了大病的人,为了生命能够多延续几年几个月甚至时以日计不惜动用血本,直至倾家荡产,吃尽苦头,最终命财两失,这种对生命长度不计成本的追求令人扼腕。如果仅讲经济动物的功利性,养一个孩子,与其一道成长,他/她会让你再活一次,你就像同时在20余年后的平行时空中再生了一次、再走了一趟,这何其值得。这种行走,能给我们上三堂课。
第一堂课就是自己此生的二三十年后的平行生活。人生也有涯,长命亦不过百岁。有生物学家说,生物的寿命是其性成熟的6倍长度。对于人来说,一般18岁性成熟,百岁正是其大限终点。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类有太多的文字对这一大限的存在表示遗憾和无奈。不过,如果生一个孩子,就是将这种百岁的经历平行复刻出一组来,人生就是百岁的倍数,其实际意义与人的生命延长无异,一辈子活出了二三辈子。比如,家长通过孩子,知道20年后的社会流行什么歌曲,大家爱吃什么小吃,追逐什么明星,聊爆什么话题,哪里有网红打卡地,哪天有打折网点销售……色彩缤纷的生活,是孩子在带着自己紧追慢赶,一步不曾落下,自己心态也保持着年轻。仅有的能够达到同等效果的是读书,在此不提。
第二堂课是生命的塑造。常见人说,自己这辈子没啥出息,唯有这个孩子是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我是不大认同借助儿女实现自己难酬理想的,但是客观上,几乎所有的儿孙不仅继承了长辈的生物基因,性格、兴趣、爱好,待人接物方式,职业婚姻选择,危机公关处理等等方面,都从长辈那里得到了文化基因的传承。生活中常见这种现象,一个孩子有比较大的坏毛病,如果细细地观察分析,一定会从父亲、母亲身上或双方关系中找到原因,几乎难有例外。所以,发现、克服自己的缺点,成为孩子日常生活的榜样,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孩子在督促自己成长。还有,在孩子成长中父母精心提供各种环境和条件,付出难以言说的心血和苦楚。对于父母来说,这也是人生的第一次,特别是在抚养独生子女的时代,父母难有试误纠错的机会,所以,为人父母也是在跌跌撞撞中成长的。
第三堂课是爱的教育。“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如此温情的霸道话语,几乎成为共识,这份爱是营造家庭幸福的一种美德体现。父母的伟大正是产生于对成长中的生命用爱来塑造,“虎毒不食子”“舐犊情深”“父爱如山”“无父何怙,无母何恃”“游子身上衣”“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暗中时滴思亲泪,只恐思儿泪更多”,使父母成为子女心目中最伟大的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下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嫉妒是人性的弱点,古今中外,无处不在,但是,极少有父母对子女取得的成绩产生嫉妒,反而是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超过自己,孩子取得的成就越大,父母越高兴、越自豪。记得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大学座谈会上,一位江西的同学讲过这样的故事。他家在江西革命老区,交通闭塞,村民生活窘迫,他是村里第一位来北京上大学的,父母自然觉得无比荣耀。荣耀是需要借助物质来呈现的。一位女同学是部队子弟,江西同学便请这位女同学买了一件军大衣寄给了父亲,老父亲穿着军大衣,从村头走到村尾,见人就介绍大衣的来历。当时觉得这位父亲太过招摇了,但今天自己也到了这位老父亲的年纪,可能也常有这位父亲一模一样的幼稚举动。这些显摆的背后,是亲情真切流露,是对自己孩子哪怕一点点成绩的骄傲宣誓,骄傲中深藏着浓浓的爱意。爱,是链接长辈和下一代之间的韧性纽带,父母施之与子女的反哺,也形塑着父母健全的人格,丰富了父母完满的人生。
5
第五个生日。是确立人生信仰的日子。肉体凡胎,终不过是人间俗物;穿过滚滚红尘,终要在信仰的大地上栖息,这就是信仰的意义。
人,是群居的动物,又是有目的性的高级动物,确立人生信仰,个体渺小的生命融入了浩大无垠的事业,人生由此更加广博、厚重、醇绵;但也因此戴上了镣铐,人生步履亦更加沉重。信仰也会计算年龄,产生后它也会生长,有的会迁移、畸变,但经常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愈长愈加坚硬。生命是可以寄托的,最好的托付就是托付给信仰,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和魅力。坚定的信仰一旦诞生,在信仰成长的日子里,它会爆发出石破天惊的伟力,创造可歌可泣、惊天动地的业绩。
古今中外有无数的人为信仰生死。17世纪拓殖美洲的清教徒,无法承受英伦岛国宗教环境,漂过凶险万丈的大海,在茫然无知的新土地上创造新生活,这需要怎样的勇气。不过,为自己的信仰在美洲大地对原住民残酷掠夺杀戮,这与生而平等的信仰背道而驰,又是何等的讽刺。俄国十二月党人,这群贵族青年军官和知识分子不认同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为理想的社会最终选择了苦寒的流放之路,现在还记得初次见到伟大的油画《弗拉基米尔之路》对自己心灵产生的巨大冲击。
中华大地上为信仰献身者不可胜数。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成为中华文化史上为信仰献身的童年标签。历数下来,无数信仰者都是坚持信仰,走过长短不一的人生。齐太史三兄弟前赴后继,就是为了维护史官书写信史的信仰。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就是为了维护君臣大伦的信仰。幽幽广陵散曲终人散,繁华落尽,那是嵇康穷途末路,对傲人风骨和魏晋气节坚守的信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是对生生不息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仰。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是一曲最动人心魄的悲壮的长歌,陈延年、陈乔年、刘伯坚、江竹筠、瞿秋白以及无数怀抱信仰的志士仁人,留下英名的和默默无闻的,都挥洒热血坚守着自己不变的信仰。家书在家人间传递信息最能表达真情,如中国画报出版社的《红色家书》、人民出版社的《信仰的力量》、中共党史出版社的《英雄儿女——志愿军家书》,其中都有催人泪下的儿女情长,有精忠报国的深情表白,有对生养的这片土地的无限眷恋,有对伟大民族奋发崛起的殷切期盼,是一片博大无边的深沉的爱的海洋,它们汇聚在一起组成了对家国兴盛的坚定信仰……
有信仰的人生是不容易苟活的,确立了人生信仰,人不是再生,而是永生了。
生日,是人生起点,是从零到一的开始;是节点,是漫漫人生路中一次次小憩;是对起点的回望,是对终点的展望。生是向阳的,给人以希望,但生的过程是痛苦的,是人生八苦的第一位;生也是遗憾的,每生一日,离死亡之日愈近一点。人生的美好和珍贵正是有这样的复杂性,才显得如此色彩斑斓、瑰丽壮观。
儿时不知生之艰,向死而生是破生死局的法门。将送别之筵吃成重逢的预演,将人间悲剧看作欢乐颂歌,不忧不惧,不忮不求,笑对人生,过好每一个上苍赐予的生日,是人生应有的态度。
(作者为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编委会主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