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生命至上,疫情亦是一道命令。防控没有“按图索骥”的模板,我们都是社会人,自律者才能强大。在这个不确定的时期,努力做一个确定的自己。
近期,我们几度全员核酸,前两天还一度出现了超市排长龙、狂购物的现象。因为疫情,有许多外县籍老师两个多月没有回去,有的还有小孩留在老家;心有眷恋亦无可奈何。更有甚者,上月同年堂哥病故,有的至亲身在南昌、上海,敛不能凭临,其悲切之情更是难于言表。想想若干年后,回看当下我们面对疫情防控如此艰难,是一种怎样的心境?或曰,在具有坚强意志的同时,“技术”更是一道门槛。
时间从来不语,却回答了所有的问题。来机关工作近八年了,经历过一些艰难,也验证过比自己预知的更为理想的结果。“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工作第一,尽己所能,尊重同伴,平视而友好,在实践中成长自我。工作的挑战—坎一项想来不易,疫情下的隔离高考,洪水中的中考,以及当下义务教育招生的规范等等。在行走中矫正自己身体的姿态,我尽量为每次会议发言做好准备,就像我执教二十多年,课堂脱本授课一直是我的基本教学常态。蓦然回首,也无愧历程。
每一位终身学习者,在心底深处都在渴望生命的波澜壮阔。诗人余秀华说,摇摇晃晃的人生需要一根拐杖。她这根拐杖就是写作,为了生活的充盈,为了不辜负这一生的光阴。这是自己的一块土地,把心和种子埋在里面,沟通自己的理性和心灵。但如仅限于生计,那就不是心性的舒展。
我习惯一个人漫步东湖,不喜欢初夜路灯下有点稠密的人流,或许因为年龄,我更喜欢一种恬静。总想趁夕阳在山,看“林壑敛冥色,云霞收夕霏。”夜晚坐下来总觉得有许多美好文字在等着给予我一种快感。我自醒才疏学浅,不祈求书写名作,但如《古文观止》等许多经典名文总是百读不厌,我更喜欢宋词的韵律,欣叹那文字的奇妙,悟察当时月下的风情。静静地品读,觉得许多古典诗文饱含艺术珍品的魅力。物质上,我并不富有,但入可敷出。我自信就是退下来,我还会另有自己的一块园地。
我一直认为人生智慧的前提是健康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座圣庙的建筑师,身体是他的圣殿,以自己的方式祟敬他的灵魂。有什么样的心灵,便有着什么样的目光。每个人的生活都靠自己去体会,都是平常人,我也常常被别人的言谈所缠绕。有时挡不住诱惑,三五同伴,喝点小酒放纵一把。连续几天未沾书本我便觉空虚,平凡的生活细水长流,偶尔走失,但从未离开。从老师到校长,我没有经历太多的挫折和困苦,但一路走来,一直秉持初心,不失梦想。
周末我会打扫卫生迎接她的归来。我们习惯在厅堂室摆弄一些花草,可总是被我以呵护之名以水浇至枯萎。我每天离不开音乐歌曲,觉得有些音乐能让人心神通透,我是一个不识简谱的音乐盲,只会跟着感觉走。我能体会,生活中的美好不是计算出来的,而在自己感觉之中。
肖申克的救赎是用信念赋予时间的力量,支撑起希望和新生,挣脱眼前空间的局限。日常的生活中有时需要靠阅读去寻找自己一方独自栖息的沙洲。近日在闲读卢梭的《忏悔录》,我能体会他那曾经“又要动身了,但不知去往何方?”的苍凉。我更敬佩他常穷困潦倒、食不果腹,但从来没有赖账不还的品格。当年露宿街头,却没有因此焦虑、能踏实安睡,且眼触美景,心地享然。他在告诉,人世间,远不止于饮食男女、功名利禄。
记得一位哲人说,站起来,你就在高处,你就有了神性。你就超越眼前看到世界,看到时间,就能看到周遭的种种拥挤对你其实没有意义。是的,宇宙无垠,数万里纵深,纳须弥于芥子,人生落寞又那么地安详。眼前的得失、爱恨、高低、长短、有无,何必驻足和停留心间。毕竟我们的征途可是星辰大海。如何超越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思想者梭罗独自栖居瓦尔登湖畔的木屋,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看大地寒来暑去,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我们无法领略那桃园般美妙画境。但现实中,上班族的我能真切享受“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的惬意和快乐。
这个五一假期,我们处于居家待命状态,闲暇我游荡于东湖边的稀疏树林,看满目青绿,湖波荡漾。环湖公路熙熙攘攘的车流而不闻喧嚣,湖湾西处,游人三三两两,或行或歇,亭台石椅,红桥栈道,一派安详。
是夜,月上高楼,城中一片宁静。新冠无情,居家也是防疫,挺好!正如东坡所言:“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2022.5.4夜 于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