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伤感散文
文章内容页

王长胜:林散之老人的遗愿

  • 作者:丽丽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8-27 19:54:59
  • 被阅读0
  •   01

      林散之不仅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代宗师,而且是杰出的诗人和画家。他的草书瘦劲潇洒,挺拔豪放,具有老辣飘逸之美,享誉海内外。日本书法界人士,曾将他的草书作品误认为是中国唐代草圣张旭真迹收藏,可见其功力之高深。

      当代书法界,林散之是把书法艺术推向平和节静、浑然无迹境界的第一人。1984年秋天,日本书法界首领、被誊为“日本书道第一人”的青山杉雨来我国拜会林散之,亲眼目睹他的书法作品后,感慨万端,当即题写“草圣遗法在此翁”的辞句,表达崇敬之情。

      林散之出生在江苏江浦县乌江桥北江家坂村,从小喜欢读书作画,深受李白诗歌的影响。他的书法作品,大多书写的是李白的诗歌。出于对李白的敬仰,他对李白生前活动的地域也十分偏爱,尤其是李白终老之地采石,更是情有独钟。

      林散之浏览采石,多达十余次,与李白神交一辈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白行吟名山大川,诗性豪放,浪漫狂野。

      林散之倾慕不已,心潮澎湃,曾作诗曰:

      我羡当年李太白,

      万春传写谪仙人,

      尘埃轩冕金銮殿,

      烂漫江湖醉老春。

      34岁那年,林散之效仿诗仙李白,历时七月穿越七省、行程一万八千里,踏遍泰岱、华岳、匡庐,足登太白山,手揽峨嵋月,闯过剑门关,涉江渡河,漫游仙踪名胜,得画稿800余幅,诗作200余首。

      以后的岁月里,林散之又独自游览黄山、寄情江东山水,深入领悟李白遗风,抒发诗书画的性情。先后描绘了《翠螺秋色》《翠螺山》《秋山翠几重》《秋到横江》《横江秋趣》、牛渚晚归》等画卷,画中作诗,以浓墨重彩与枯笔飞白,或回想绿水青山,或魂绕小桥流水。

      02

      出于对李白的景仰和对李白诗歌的挚爱,林散之创作了大量的李白诗词书法作品。六十年代书写了《赠徽君鸿》《庐山谣》《望天门山》诗,七、八十年代书写了《横江词》《夜泊牛渚怀古》诗。仅《早发白帝城》一首诗,他在二十年间书写了多幅。1964年首篇,笔笔现骨力,爽利明快;1974年再续,裹力入筋,笔势如弹;1984年再次挥毫书写,柔中见刚,寸劲摧力。

      林散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1973年创作的《李白草书行歌》大草长卷,共184字,一气呵成,气势磅礴,以盎然的书法逸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对李白仙风道骨的虔诚和气概,用“诗、书、画”的真气,弥漫羽化了伟大诗人的浪漫情怀。

      75岁那年,林散之越过灾祸病魔,死里逃生,以惊人的毅力继续砺练书法,“病回留得半残手,来写人间可爱山。”

      这个阶段,他所作书法更臻妙境,墨气龙腾,大异同俦矣。

      其时,他的作品《东方欲晓》草书条幅入选了《中国现代书法作品选》,备受业内推崇,名声大振。一时间,向他求索字画者接踵而至。

      晚年的林散之,尤其迷恋采石。他对诗仙李白呤思不忘,常到采石拜谒太白楼、李白墓。

      1972年秋天时候,林散之携女儿畅游采石,拜谒李白衣冠冢,当时正赶上园林管理部门维护整修墓冢。当时,他十分感动,禁不住连声感慨,连连向施工人员颌首道谢。

      主事者得知草圣林散之来谒,恳请他为李白重题碑文。

      林散之正想为诗仙李白效力,所请恰合心意,遂全神观注,挥毫草书了“唐诗人李白衣冠冢”八个大字。这八个大字,字字精气神十足,力透纸背。

      几天后,石碑竖成,立于冢前,熠熠生辉。

      七年后,林散之再攀翠螺山拜谒李白衣冠冢,见碑立江畔,墓冢一新,不禁心喜若狂。登临一拜以后,他接着虔诚地洒酒祭祀,尚觉情感末了,回到居所,继续满怀激情,捉笔疾书《唐李太白衣冠冢》首一诗:

      丰碑兀立农冠冢,

      济济人来吊此君。

      江水空流词客泪,

      蛮书已负逐臣文。

      名山名士事千古,

      好酒好诗有共闻。

      我亦登临情未已,

      翠螺峰上仰松云。

      李白纪念馆的工作人员闻讯,相见甚喜,索以馆藏,永供纪念。

      03

      我有幸在八十年代初为江苏一家电视台撰写林散之书法艺术的专题片脚本,两次拜访了老人家。在跟随导演采访、拍摄专题片的过程中,又与林散之老人有了较深入的接触。之后,我发表了纪实文学《大笔豪情》在《作家天地》杂志发表后,被南京《周末》等多家报刋转载。

      林散之老人晚年在浴池洗澡时不慎跌入烫水池,造成全身性烫伤,耳朵失聪。我在与他用写纸条交流中,得知了林老与李白神交的梦境——

      1979年9月,时值仲秋,一个清风月朗的夜晚。寓居南京的林散之隔窗赏月,似梦非梦,若明若暗地感到诗仙李白从月光中飘逸而至……

      李白款款走近他,向他伸出手,邀他一起同游采石。

      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比。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能与李白月下相见、聆听豪放吟唱,林散之激动万分。当即作诗道:“天下诗称才八斗,七分已在先生手;豪气未除才力在,请君赠我一杯酒。”

      李白笑容可掬,送上一坛美酒,连声赞叹:“今人皆称先生是草圣,说尔书法了得,我观尔作诗亦出神入化,大有羽化登仙气象。”接着举酒相敬道:“算人间知己我与汝,但愿笔耕不辍,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会当诗绝。”

      林散之受宠不惊,以平静心态躬身回敬李白,又吟诗一首:“斗酒闻名诗百篇,谁人可比李青莲?诗在胸中酒在手,将坛压倒万千年。”

      李白捋着胡须,笑道:“岂敢将诗坛压倒啊?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君诗抒性情,不知百年与谁邻?”

      ……

      林散之心领神会,顿时诗兴大发,正欲畅开心扉作诗表露衷肠,不料居室内钟声报晓,不由梦醒。

      瞬间,李白转身,飘然而去。

      林散之揉揉双眼,抱恨起身,急唤昌午、昌庚两个儿子备车待命,执意要前往采石太白楼圆梦。

      早晨,晴空万里,是个艳阳天。阳光洒满翠螺山,万木葱绿,簇簇枫叶点缀其间,白鸥穿越枝头,游人如织,沿路风景如画。

      上午9时许,林散之老人来到采石,先登山拜谒李白衣冠冢,再回到太白楼休息。

      进了太白楼,林散之就满怀深情地向李白像鞠躬施礼。礼毕,扶杖凝视着李白像,喃喃自语:“昨夜梦见先生,定是天意。今特来拜会,为的是向先生表达心愿。我将梦中之诗,悉数书于斯楼,供诗仙一览。”

      家人深谙其意,遂寻案陈纸布砚。

      林散之乘兴挥毫,将梦中一气呵成的八首诗一一挥毫疾书。

      之后,他仍有意犹未尽之情,逐又续了两首。

      一时间,太白楼内墨气弥漫,幽香满庭,令众人叹为观止。

      说来也巧,时逢太白楼重修竣工,正需门厅楹联。管理人员向林散之诚索一联,意在招魂慰贤。

      林散之闻言,不顾病体劳累,欣然应允,展开六尺宣纸,叨承联句,奋笔疾书,立见成文:

      乘月归田庐,千载论交唯纪叟。

      大江流日夜,一生低首谢宣城。

      写毕,拱手送与太白楼工作人员。

      做完这一切,老人十分自得地长舒了一口气,像孩子般天真地笑着,向工作人员一一辞别。

      04

      随着岁月的流逝,林散之年事已高,再到采石见李白已经力不从心了。

      有一天,他萌生了一个念头:百年之后,以一个诗人的名义葬在采石,与李白为邻,长叙诗情。

      马鞍山市政府得知林散之老人的愿望后,决定筹建林散之艺术馆,收藏其诗书画精品。并将其早逝的盛夫人安葬在与翠螺山相邻的小九华山上。

      1982年清明节,林散之老人感慨地写下一首《谒墓》,以为墓记。其中四句颇显心声:

      翠螺山色阴晴变,

      扬子潮声远近连。

      身后一抔清静土,

      共君永此傍青莲。

      此诗出自肺腑,由衷而发,感人至深。其情之深,其意之切,凄婉动人。

      1989年冬天,林散之老人与世长辞。江东父老遵其夙愿,在翠螺山竹林深处,苍松翠柏之下,留出一方净土,厚葬了先生归骨。

      自此,林散之老人的遗愿终于实视了。

      如今,林散之的陵墓座落在林散之艺术馆的东侧,国学大师启功撰写了碑文。墓园绿树掩映,翠竹成景,安谧雅致。

      翠螺山下,从此多了一道风景,多了一份诗情。

    【审核人:雨祺】

        标题:王长胜:林散之老人的遗愿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sanwenshige/92946.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