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优美散文名家散文
文章内容页

康君:从“社”说起

  • 作者:任二晓
  • 来源: 手机原创
  • 发表于2023-04-10 00:41:08
  • 被阅读0
  •   近来我翻检旧藏,偶然发现一本一九五一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通书》,为三元堂印制的。通书又叫历书,在乡村至今仍能见到,属于民间印制。一成不变的红色封面,甚至还有三元堂名号,用纸粗劣、笔墨浓淡不一,错误尚在其次,乡亲们似乎不太嫌弃,几乎每家必备一册。他们修房置屋、婚丧嫁娶、出门远行,甚至购买牲畜.....都要查查吉日吉时,或者作为预测年辰好坏的参考以及耕种的准备:可能出现的雨水、收成预测、天灾瘟疫......上面也有各个节日的时间,可以作为民俗文化研究的资料,有些已经鲜为人知,比如“春社”“秋社”。

      《论语》中有哀公问宰我“社”用什么来制作?宰我答道,夏后氏用松木,殷商用柏木,周朝用栗木,使人害怕。社,最初就是指社神或土地神。今天在乡村,每隔几里路,仍然可以在路边看到土地庙,这应该是最简陋的“建筑”,仅用三块不大的条石搭成,左右各一,再在上面覆盖一块,即成土地爷的住所了。只是若还有土地婆,那实在是太逼仄了些。也是因为简陋,这样的建筑才免遭人为的破坏,至今尚能见到。

      在春分前后,人们要祭祀“社神”,那么,何为社?它由“示”和“土”组成,“示”的意思是“祀”,即祭祀土地的意思。有说法,农历二月初二为土地神诞辰,但民间习惯上称作“龙抬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我们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生存的食物等大都来自于土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 坤》),对土地的崇拜衍生为祭祀社神或土地神。具体为哪一天是社日?这是有讲究的,它的计算方法很特别,即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以今年癸卯年为例,农历二月三十戊寅日为春社,和春分在同一天。在黄历也常标有“春社”,我所存的历书只有1960、70年代未标。为什么要选择戊日呢?因为在五行中,戊代表土。秋社的计算方法与春社相似,是为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社日除了祭祀,还做什么呢?其实就是聚会吃喝玩乐,现在我们所说的“结社”一词大概还源自于这个习俗呢,据《荆楚岁时记》说:

      “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

      吾邑民国时期的地方志是这样记载的:

      “立春后五戊为春社,宜祀后土,祈谷。俗谓;新塚必于社前祭扫,谓之‘拦社’。查《墨庄录》载:唐宋社日妇女皆停针黹。又《萝荜录》载:社日,人家妇女皆归外家。县人于春分、春社两日,均休沐不事,事或竞为叶戏、六博。其忌动土、扫地,与元日同。”

      这里指出春社的忌讳。我们知道清明节祭扫,新坟要在三年后才开始祭扫,而古时新坟在春社前就要祭扫。(今年癸卯年闰二月,清明节在此间,民间多种说法,说是不宜在闰二月的清明上坟,其实是误解清明节气了,与闰月与否无关)旧时,春分、春社俨然成了休息日,只能打牌玩耍,甚至不能动土、扫地,与新年正月初一一样。“后土”又为何方神圣呢?原来它是地神,又有说是后稷。祭祀后稷始于周朝,《孝经》有云“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在郊外祭祀,与《荆楚岁时记》描述的习俗类似。稷为谷类之一,所以祈祷五谷丰收。也有说后土为社稷,为田神的,真是众说纷纭。总之,都与土地有关。因为与土地有关,自然这一天是不能动土的。

      民间祭祀土地神,而官家则祭祀神农,在地方志的舆地图里也常见神农庙。远古传说,神农氏为炎帝,为三皇之一。汉朝人应劭在《风俗通义》对此种种介绍甚为详细:

      “神农,神者,信也;农者,浓也。始作耒耜,教民耕种,美其衣食,德浓厚若神,故为‘神农’也。”

      神农氏熟悉田地,他制作农具教民耕种,所以托名农皇在地,这可能是祭祀神农的开始。因为神农氏地位显赫,在清朝时期,仍然由皇帝来祭祀,以表示对农事的重视。在该书的《祀典》还列出了先农、社神、稷神的来由:

      “谨按《春秋左氏传》曰:夏四月,三卜郊,不从,乃免牲。孟献子曰:吾乃今而知有卜筮。夫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今既耕而卜郊,宜其不从也。周四月,今二月也,先农之时也。孝文帝二年正月诏曰:农者,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躬帅耕,以给宗庙粢盛。今民间名曰‘田官’,古者,使民如借,故曰‘籍田’。”

      这里说的是惊蛰过后,在郊外祭祀后稷,祈祷农事,汉孝文帝还颁诏,由他亲自率领大臣耕种。当然,这只是象征性的仪式罢了。由于是借百姓的田地来耕种,所以称为“籍田”。“籍”同“藉”,借的意思。今天,吾邑旧属的籍田镇,据说就是三国时期刘备借田来种军粮的,最早就称为“籍田”,后来写成“藉田”,再到现在的“借田”,虽然意思没变,文字却失去古意了。

      “社神,《孝经》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偏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周礼》说,二十五家置一社,但为田祖报求。《诗》云,乃立冢土。又曰,以御田祖,以祈甘雨。谨按《春秋左氏传》曰:共公有子曰勾龙,佐颛顼,能,平九土为后土,故封为‘土公’,祀以为社,非地祗。”

      其次,社作为官方性质的行政单位,它和乡、村一样,起到连结或者约束百姓的作用。

      那么,多少称为“社”呢?《荆楚岁时记》说:

      “按郑氏云,百家共一社。今百家所社综,即共立之社也。”

      按汉朝大儒郑玄的说法,百户人家结为一社。

      吾乡一九五一年尚未建社,称某区某乡,还是土改时期,一九五二年才成立初级社,称为公社,下辖生产大队、小队;在这以后的几十年里,又经历了乡、镇,它的行政管辖的单位为村、社(组);现在数乡合并为镇,数村、数组合并成一村一组,村、组管辖范围就更大了。

      其实,我更喜欢社在民间的存在形式,有娱乐的特点。我们念初中时,读过的一篇课文——鲁迅先生的《社戏》,讲的就是社日期间观戏的故事。按季节推算,应该是春社,小伙伴们划船去看社戏,摘蚕豆烧来吃...... 吾邑只有春社的说法,并没有秋社。春社只是煮各种豆类、红薯来吃,说是这样庄稼收成才会好,但没有喝酒的说法。原来春社是祈求庄稼能够长好,秋社则是庆祝丰收。可惜的是没有酒,古人称之为“春酌”的习俗,大概这是士大夫或者文人雅士才有的风尚吧?

      社从最初的社主,到行政单位,再到作为一种团体,它似乎是更宽松的存在。我们熟悉的各种社团,如复社、南社等,多为读书人的组织,甚至各行各业都有社或者社团的存在,如书社,如著名的莲社,就是由寺院发起的。

      今天的读书会,也是这么一种形式,与其说是个团体,不如说是读书人雅集的代名词,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总会有戚戚的心照不宣或共鸣......

      ——始写于癸卯年春社日,完稿于闰二月十七

    【审核人:雨祺】

        标题:康君:从“社”说起

        本文链接:https://www.meiweny.cn/sanwen/jingdianmeiwen/59981.html

        赞一下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美文苑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阅读记录

          关注美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