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问英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是谁,有人说:“只要打开英国人的钱包就知道了。”新版英国十英镑的纸币上赫然印着一位女作家的头像,她与英国女王平起平坐——她就是简·奥斯丁。
简·奥斯丁1775年出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父亲是学问渊博的牧师,母亲出身于较富有的家庭,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优良的家庭条件培育了她读书写作的爱好。简·奥斯丁十三四岁就开始写作,崭露头角。
《傲慢与偏见》是作家21岁时写成的第一部小说。20岁时,她与年轻律师勒弗洛伊一见钟情。但她的家庭希望未来女婿有经济实力,勒弗洛伊家庭也执意与富贵之家联姻。年轻的恋情被迫终止。《傲慢与偏见》最初命名为《第一印象》,但没有出版社出版。1810年至1882年间,作家重新写了这本书,所以这本书最后版本呈现的是一个35岁女作家辛勤创作和修改所达到成熟的文笔和主题把握。
该书描述了小乡绅女儿伊丽莎白,为富家子弟达西所热爱,但达西在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给她留下了傲慢的印象,并且这种偏见愈来愈深。后达西放下自己的傲慢,她也解除了这种偏见,有情人终成眷属。
简·奥斯丁小说叙述“乡间村庄里的三四户人家”得心应手,不疾不徐,阅读时如进入森林寻幽探胜。合上书本,仿佛也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走出来:急嚷嚷要把女儿嫁出去的班纳特太太,躲进书房自成一统又爱掖讽的班纳特先生,善良贤淑的吉英……当然,其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该是女主角伊丽莎白。她通过对自我权利的捍卫,对自由、平等、尊重的争取,对婚姻的审慎,对自己的反思,获得了理想的婚姻。
从恋爱到结婚,是她自我发现的过程,也是她成长为更美女性的过程。
那个时代的妇女没有工作,婚姻不仅是一件头等大事,更是“唯一的大事”,关乎生计甚至生存。
在那样的环境背景下,妇女想保持自己的人格,维护自己的权利、尊严,不把自己看成是他人的附庸,清醒理智地选择和对待自己的婚姻,是很难得的。
她不像她的妈妈,一心只想女儿嫁个有钱人。
她也不像她爸爸,为对方外表所迷惑。
她也不像她的一些姐妹们,为物质或因性冲动而结婚……
她有主见,不随波逐流,看重感情、人品,看重灵魂的契合和高度,维护自己的独立和尊严,把幸福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第一次达西在舞会上表现傲慢,第二次在威廉爵士家举办的舞会上,伊丽莎白拒绝了当达西舞伴的邀请。
拒绝表兄柯林斯的求婚。按照英国当时的法律,伊丽莎白父母家的财产要由柯林斯来继承。
“你的求婚使我感到荣幸。可惜我除了谢绝之外,别无他法。”
“我的谢绝是严肃的。你不能使我幸福,而且我也相信,我也绝不能使你幸福。”
“我自己的事我自有主张。”
“要我接受,绝对不可能,我感情上怎么也办不到。”
听信韦翰的谗言,拒绝达西的求婚。
“为什么你明明白白要触犯我,侮辱我,嘴上却偏偏要说什么为了喜欢我?我明白了你的品格……你想尽一切办法,也不能打动我的心,叫我接受你的求婚。”
最最精彩的是咖苔琳夫人知道他们相爱,赶过来阻止(因为咖苔琳夫人想要达西娶自己的女儿),在小树林中伊丽莎白的回答:
“你可没权利过问我的事。而且你这种态度也休想把我逼供出来。”
“这是我们两人的事,我决不会因为局外的人和事而却步。”
“我不能答应这种事。我决不会答应你的,这种荒唐到极点的事。如论如何,你没有权利干涉我的事……我自有主张,怎么做会幸福,我就决定怎么做。你管不了,任何像你这样的局外人也管不了。”
面对咖苔林夫人这样的“权威”,她敢于说不,捍卫自己的权利,勇敢坚定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不会因外人的打压、非难而更弦改辙。
这是一个熠熠生辉、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她让我想起了简·爱。
作为女人,我们得到的教育多是顺从、忍让、放弃、迁就等。而且,我们把这些看作“美德”。
“你以为我是一架机器,一架没有感情的机器……能够容忍别人抢走我嘴里的一小口面包,把一滴之水从我的杯子里泼掉?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矮小,就没有灵魂没有感情了吗?你想错了!”
面对强大的社会偏见和诸多不平等,简·爱没有退缩,发出了自己的“爱情宣言”、“独立宣言”。
伊丽莎白也勇敢理智地拒绝了咖苔琳夫人“高高在上”的“自以为是”。不仅会说“不”,也理直气壮说“要”。正视自己的需求,正视内心的声音,捍卫自己的权利、人格、尊严。伊丽莎白在深切感受到达西真挚情意的时候,与达西互诉衷肠,又到书房争取父亲的支持。在爱情翩然而至时,伸开双手拥抱,相信自己值得拥有美好的一切。“哪里幸福,我就往哪里走。”伊丽莎白的勇敢、坚定,对平等、权利、尊严的追求使她得到了幸福,得到了理想的婚姻。
那么,伊丽莎白为什么一开始拒绝达西的求婚呢?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对达西心存芥蒂呢?
与第一次在舞会上达西的傲慢有很大关系。因为如果达西傲慢不除,那么伊丽莎白就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尊重。而没有了平等和尊重,婚姻上的幸福就很难真正拥有。达西的傲慢来源于他的阶级意识,而他的“阶级”并非自己努力的成果,而是前辈的荫护。在伊利莎白的影响下,达西也认识到“傲慢”的缺陷。他发现一个人是否真正属于“贵族”并非财富,而是良好的教养和美德。
伊丽莎白曾评价她朋友夏绿蒂的婚姻:她拈的这个阄儿,决不会给她带来多大的幸福。夏绿蒂“为自己找了个可靠的储藏室,日后不至挨饿受冻”。在妇女不能独立工作的年代,夏绿蒂用婚姻为自己解决了物质上的一些需求,但终日和自己不喜欢的人在一起生活,能幸福吗?今天,有的女孩也为一些外在的炫目的东西迷失了自己。女孩们,真正持久的安全感和幸福只能来自于你自己,来自于你内心。人生旅途上不要只等着你的好男人出现,要记得自己就是个好女人。婚姻不一定能让人完整,但你自己能让自己完整。
许多世纪以来,男人女人角色定位非常清晰。男人是一家之主。女人服侍男人,照顾家人。女人终其一生辛苦付出,换来的是所谓一生“安稳”的保证。
我们前面一代又一代的女性,她们的生活是被别人安排好的。女性的独立、尊严、自由,完整,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毕竟时代翻到了新的一页,这是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女性的幸运。
想到《巨流河》中的齐邦媛先生。一九六八年,她在美国印地安纳大学研究所苦读,然而就在硕士学位唾手可得之际,她必须为了家庭因素放弃一切。而劝她如此决定的也包括一向宠爱她的父亲。王德威先生说:“这,对于齐邦媛先生,是她生命中渡不过的‘巨流河’吧?……她的‘河’里,尽是贤妻良母的守则,是日复一日的家庭责任……在知识的殿堂里,齐先生那一辈女性有太多事倍功半的无奈,直到多年以后,她才能够坦然面对。”
齐邦媛先生本人也在《巨流河》里写道:“它带给我多年的惆怅,须经过好多的醒悟和智慧才认命。这世间并无学术的天梯,也无天使。我虽被现实召回,却并未从梯上跌落。我终于明白,我的一生,自病弱的童年起,一直在一本一本书叠起的石梯上,一字一句地往上攀登,从未停步。”
“这世间从无学术的天梯,亦无天使。”面对困境,齐邦媛先生为自己造了座“石梯”,“从未停步”——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童年,还是退休后的安稳岁月,“一笔一画写到最后一章”,她将自己的一生“画成一个完整的圆环”。
不留遗憾。
或在遗憾的现实中寻找、创造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