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黄岩县志》记载,永宁江有大小二源,大源出尘山(大寺基)小源出黄岩山。两大源流在圣堂汇合,流经上郑乡全域,这条溪流即黄岩溪。黄岩溪流至宁溪镇与南江之水汇合成永宁江,至江口再与源自天台的灵江汇合成椒江,注入东海。《万历黄岩县志》记载,永宁江有大小二源,大源出尘山(大寺基)小源出黄岩山。两大源流在圣堂汇合,流经上郑乡全域,这条溪流即黄岩溪。黄岩溪流至宁溪镇与南江之水汇合成永宁江,至江口再与源自天台的灵江汇合成椒江,注入东海。在黄岩溪大小二源的交汇处,潴而为黄岩潭,偏小源一方的潭中有一块黄色巨石,巨石表面有许多裂纹,传说是仙人王方平用指甲刻下的文字。据说唐初徐茂功曾经过这里,仔细辨认,只认出“东南灵气钟黄岩”七个字。清末民初,时任浙江省财政厅厅长的山根村王杰夫,曾特地到此,辨认了半天,勉强认出繁体的“黄岩”二字和半个“县”字。黄石上的裂纹本身就是不规则的裂缝还是有内.....
《万历黄岩县志》记载,永宁江有大小二源,大源出尘山(大寺基)小源出黄岩山。两大源流在圣堂汇合,流经上郑乡全域,这条溪流即黄岩溪。黄岩溪流至宁溪镇与南江之水汇合成永宁江,至江口再与源自天台的灵江汇合成椒江,注入东海。
在黄岩溪大小二源的交汇处,潴而为黄岩潭,偏小源一方的潭中有一块黄色巨石,巨石表面有许多裂纹,传说是仙人王方平用指甲刻下的文字。据说唐初徐茂功曾经过这里,仔细辨认,只认出“东南灵气钟黄岩”七个字。清末民初,时任浙江省财政厅厅长的山根村王杰夫,曾特地到此,辨认了半天,勉强认出繁体的“黄岩”二字和半个“县”字。黄石上的裂纹本身就是不规则的裂缝还是有内容的文字,已成了永远的“谜”。
明代《王氏宗谱》记载,黄岩潭“两山峭壁,黄岩屹立其中,清流绀寒,深不可测。亭午日色与水光相射,其岩莹若玻璃,潋滟欲绝。观者至欲结庐坐卧其上,美其名曰‘黄岩枕流’”。“黄岩枕流”是“宁溪八景”之一,自宋代以降,历代诗人多有题咏。明代诗人黄献章诗云:
山川千古钟灵秀,
中有仙岩一片奇。
玉气暖浮黄玛瑙,
金精寒枕碧琉璃。
风生瑶草知春早,
竹送清溪澲月迟。
黄岩人才网招聘网最新招聘
不独舆图名胜概,
人才多入凤凰池。
以前的黄岩石,大部分掩埋在溪中的乱石之间,只露着石面的少部分,感受不到“黄岩枕流”的美景。现随着建设美丽乡村的开展,就在几年前,当地政府动用大量人力将黄岩石周围的沙石清理干净,黄岩石连同上游大片的黄色河床一同裸露出来。随后,人们又在黄岩石下游不远处筑堤蓄水。潭边种上花木,建起凉亭。从此,黄岩枕流,碧水与阳光相映,晶莹若玻璃,黄石浮动在水晶般的水面上,艳若黄玛瑙的绝美景观,复又完美重现。虽说现在的“黄岩枕流”不再是纯天然的景观,却更显人文雅致。
“黄岩枕流”是黄岩西部的风景名胜,在民国以前,没有文献记载黄岩县得名是缘于“黄岩枕流”。《民国黄岩县志》却明确提出,黄岩县得名是由于黄岩溪中的大黄石。这种说法与《光绪黄岩县志》记载完全相左。据《光绪黄岩县志》记载,唐武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永宁县为黄岩县,因县西120里处有一座黄岩山,山顶有黄石,故名。据南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记载:“黄岩山在县西120里处,一名仙石山,有路可通郡,今废。按《临海志》‘山有石驿,三面壁立。俗传仙人王方平居焉,号王公客堂,南有石步廊。’又云‘山顶有黄石,故名。’”可见,黄岩县得名的缘由是黄岩山上的黄石,并非黄岩溪中的黄石。
黄岩史志办公室和黄岩历史学会在1989年编的《黄岩史志》第一辑中提出,萌菜垟村后面的的山即黄岩山,上有一块三面悬空,高约10米、长约4米、宽约2米的叫“着棋岩”的巨石,就是黄岩县得名的黄岩石。当地传说,“着棋岩”是仙人王方平着棋的地方。“着棋岩”所在的山,现已更名为“黄岩山”了。景区门口,有“黄岩山”三个大字。进入大门,是梅园,梅园中零散摆放着《水浒》中108将的雕像。沿山涧有用条石铺就的登山道直达山岗顶部。沿山涧而上,不时有瀑流飞泻,瀑布下方,都有一个碧潭。四周群山起伏,层恋叠翠,空气是甜润的,泉水是清凉的,即使是夏日登攀,也能给人带来舒爽感。登上山岗,路两旁多杜鹃,春日杜鹃花盛开,一簇簇,像片片云霞,散落在山坡上;似团团火焰,映红了幽静的山野,十分壮美!山岗上建有供游人休憩的长廊,穿过长廊,沿稍向下倾斜的石板路走十余分钟,就到达“着棋岩”。“着棋岩”三面是悬空的峭壁,人不敢站立岩边向外张望。岩的表面很平展,且有围棋盘状的石纹,石纹很平直,一格一格,很规范,难怪人们说这里是仙人下棋的地方。在岩的里边靠山的地方,立有一块黄岩清代榜眼喻长林书写的“黄岩山”石碑,碑是近年立的。过石碑,就是下山的路。路旁有一道近百米高的瀑布,如果雨后来此,那是很壮观的。下山路两旁,有大片的枫树林,如果秋天来此,漫山红遍,也是十分艳丽。下山还有一段几近垂直的天梯,所好,两旁都安装了护栏,只有惊,没有险。下了天梯,再走五六分钟,就回到了梅园。这个“黄岩山”,不管是否是《临海志》中的黄岩山,确是喜欢自然风光的旅游爱好者值得一走的地方。
“着棋岩”是否就是黄岩县得名的“黄岩”?对此,长期从事乡土文化研究的郑钦南先生提出质疑,一者,灰黑色的着棋岩与黄石不符;且据王棻《光绪黄岩县志》卷二《地理门•叙山》中说,“黄岩山……黄岩溪之源出焉。”着棋岩所在根本不是黄岩溪的源头。黄岩溪的源头在干坑村西北面的山上,郑钦南先生多次登山寻找黄岩石,最后对照史志记载确认,干坑村西北面山顶的“黄岩背”就是黄岩山。在干坑村的西北面,沿“大坑”坑水直上到叫“黄岩背”的山顶,有一块高约10米、宽约7米的黄色巨石,黄石附近还留着1958年开采黄铁矿的矿洞。黄铁是二硫化铁,色黄,有金属光泽。有黄铁所在的地方,周边岩石也都会被染成黄色。据郑钦南先生回忆,他在上世纪70年代初,为寻找氧化铁红曾来过这里,当时曾在矿洞附近看到一块约一人高的“黄岩山”石碑,后因开硫磺矿,这块石碑被开矿工人砸毁。黄石旁有条山涧叫“抛兰坑”,坑边有一石洞,洞口有石屋,环境很清幽,蚊子苍蝇之类的害虫不生,确是难得的修道养生之所,该是传说中的王方平修仙之处。这里显然与《临海记》记载相符,因这里的山涧叫“大坑”,说明以前水流较大,与“黄岩溪之源出焉”也相符。《嘉定赤城志》提到的“有路可通郡”,干坑村前门的石板路,以前确是通往台州和温州两府的古驿道。“南有石步廊”,干坑村门前的溪上确有“石碇步”,以前人们都是走“石碇步”过溪的。
黄岩溪源头处,虽是黄岩最偏僻的西部角落,古人的典籍早有记载,且是古时仙人修仙的好地方。王方平修仙之处虽是传说,但也并不是完全子虚乌有。道教十大洞天,黄岩的委羽山居其二,东汉时刘奉林在此修道;括苍山居其十,而黄岩山、黄岩背山就属括苍山脉;七十二福地,黄岩的东仙原居其四,西仙原居其五。可见,黄岩一带早在东汉时就是道教繁盛之地。《神仙传》载:“王方平居昆仑,往来罗浮、括苍山。”可见,王方平来过括苍山,是有记载的。《神仙传》虽是道教学者葛洪的志怪小说,虽多怪诞,但文学源于生活,总有点生活的影子吧。宋末元初道士赵道一编的道教经典《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也提到“方平东入括苍山”。而《临海记》的作者孙诜是东晋时人,王方平在汉桓帝时担任过中散大夫,两人生活的年代最接近,《临海记》又是我国最早的地方史志,不会虚构,应该是有根据的,至少黄岩山因山上有黄石得名是肯定的。黄岩在唐以前属临海,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才脱离临海县,始设永宁县。武则天天授元年,因当时全国有四个永宁县,改掉三个,永宁县就成了黄岩县。改名的依据大概就是《临海记》中所说的“黄石”。
无论是溪水中的“黄岩枕流”,还是“着棋岩”或“黄岩背”上的“黄石”,都留有王方平的传说,按照道教观点,天、地、水乃至于人皆一气所分;仙境也是“结气所成”,它们相互感通,构成纵横交织的立体网络;但因气质清浊之异,而上下有别。故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序》称:“道本虚无,因恍惚而有物;气元冲始,乘运化而分形。”五代时道士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亦云:“乾坤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圣上真主宰其事,则有灵宫閟府,玉宇金台。或结气所成,凝云虚构;或瑶池翠沼,注于四隅;或珠树琼林,疏于其上。神凤飞虬之所产,天驎泽马之所栖。或日驭所经,或星缠所属;含藏风雨,蕴蓄云雷,为天地之关枢,为阴阳之机轴。”按照这一理论,不仅天上有仙境,而且地上海中皆有仙境,历代道士都会选择他们认为的仙境修道。这里,竟是成了仙的著名道士王方平的修道之地,可见,黄岩溪这一带是他们认为的地上仙境了。这里是否“含藏风雨,蕴蓄云雷,为天地之关枢,为阴阳之机轴”,我们不得而知。但,这里山清水碧,空气格外清新,是天然的氧吧,这是确定无疑的。闲时常来走走,肯定有益于身心健康。
黄岩论坛,黄岩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黄岩属于浙江省哪个市.....有仙境,历代道士都会选择他们认为的仙境修道。这里,竟是成了仙的著名道士王方平的修道之地,可见,黄岩溪这一带是他们认为的地上仙境了。这里是否“含藏风雨,蕴蓄云雷,为天地之关枢,为阴阳之机轴”,我们不得而...